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基于MCR模型的志丹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与思路第17-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3 研究方法第18页
        1.3.4 研究思路第18-20页
第二章 研究基础第20-29页
    2.1 相关概念第20-21页
        2.1.1 土地生态系统第20页
        2.1.2 土地生态安全第20页
        2.1.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第20-21页
        2.1.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第21页
    2.2 理论基础第21-23页
        2.2.1 人地关系理论第21-22页
        2.2.2 生态经济理论第22页
        2.2.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第22-23页
    2.3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第23-26页
        2.3.1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介绍第23页
        2.3.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步骤第23-26页
    2.4 研究区概况第26-28页
        2.4.1 自然条件第26-27页
        2.4.2 社会经济条件第27页
        2.4.3 土地利用状况第27页
        2.4.4 区域生态状况第27-28页
    2.5 数据来源第28-29页
第三章 志丹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第29-37页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第29-30页
    3.2 志丹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第30-32页
        3.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的确定第30-31页
        3.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确定第31-32页
    3.3 志丹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分析第32-37页
        3.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历年数量变化分析第32-35页
        3.3.2 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第35-37页
第四章 志丹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第37-57页
    4.1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源”的提取第37-39页
        4.1.1 生态用地保护的“源”提取第37-39页
        4.1.2 城镇用地扩张的“源”提取第39页
    4.2 最小累积阻力面的建立第39-46页
        4.2.1 阻力因子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第39-44页
        4.2.2 最小累积阻力面的生成第44-46页
    4.3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第46-57页
        4.3.1 生态安全区及缓冲区的确定第46-51页
        4.3.2 生态廊道的识别第51-52页
        4.3.3 辐射通道的识别第52-53页
        4.3.4 生态战略节点的识别第53-54页
        4.3.5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成第54-57页
第五章 志丹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保护的建议第57-61页
    5.1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用地规划第57-59页
        5.1.1 保护生态源地第57页
        5.1.2 加强生态廊道和辐射通道建设第57页
        5.1.3 加强生态战略节点建设第57-58页
        5.1.4 规划不同层次生态安全区第58-59页
    5.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实施措施第59-61页
        5.2.1 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加强行政管理第59页
        5.2.2 推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59-60页
        5.2.3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第60页
        5.2.4 建立生态污染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结论第61-62页
    6.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农地发展权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下一篇:基于DPSIR和无偏GM(1,1)模型的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