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尘埃粒子检测技术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1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3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3.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尘埃粒子计数器检测原理及系统方案 | 第15-19页 |
2.1 尘埃粒子计数器检测原理 | 第15-16页 |
2.2 尘埃粒子计数器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2.2.1 尘埃粒子计数器技术指标 | 第16页 |
2.2.2 系统总体方案 | 第16-17页 |
2.2.3 在正常操作中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尘埃粒子计数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19-36页 |
3.1 硬件设计基本流程 | 第19-20页 |
3.2 硬件总体结构 | 第20-21页 |
3.3 尘埃粒子计数器供电系统设计 | 第21-23页 |
3.3.1 充电器接口与锂电池接口模块设计 | 第21-22页 |
3.3.2 尘埃粒子计数器电源模块设计 | 第22-23页 |
3.4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 第23-24页 |
3.5 尘埃粒子计数器控制板电源模块设计 | 第24-25页 |
3.6 粒子传感器硬件模块设计 | 第25-28页 |
3.6.1 粒子传感器硬件接口模块设计 | 第25-26页 |
3.6.2 粒子传感器信号检测与脉冲分级采集电路模块 | 第26-28页 |
3.7 流量传感器接口模块设计 | 第28页 |
3.8 变速风机控制模块电路 | 第28-29页 |
3.9 通讯模块设计 | 第29-34页 |
3.9.1 ARM与falsh通讯 | 第31-32页 |
3.9.2 ARM与触摸屏打印机通讯 | 第32-34页 |
3.9.3 ARM与上位机通讯 | 第34页 |
3.10 系统PCB设计 | 第34-35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尘埃粒子计数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36-50页 |
4.1 控制系统总体框架 | 第36-37页 |
4.2 粒子传感器计数软件设计 | 第37-40页 |
4.2.1 STM32定时器介绍 | 第38页 |
4.2.2 STM32F103定时器脉冲计数过程 | 第38-39页 |
4.2.3 定时器脉冲接收程序设计 | 第39-40页 |
4.3 流量传感器,电池电量与温湿度传感器软件设计 | 第40-42页 |
4.3.1 STM32的ADC模块介绍 | 第40页 |
4.3.2 ADC的DMA请求 | 第40-41页 |
4.3.3 ADC采样时间计算 | 第41页 |
4.3.4 ADC模块软件设计 | 第41-42页 |
4.4 变速风机软件控制 | 第42页 |
4.5 PID控制算法介绍 | 第42-43页 |
4.5.1 何为PID控制算法 | 第42-43页 |
4.5.2 变速风机的PID算法设计 | 第43页 |
4.6 SPI-Flash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 第43-46页 |
4.6.1 STM32的SPI模块简介 | 第44-45页 |
4.6.2 Flash模块介绍 | 第45-46页 |
4.6.3 SPI-Flash模块软件设计 | 第46页 |
4.7 触摸屏程序设计 | 第46-49页 |
4.7.1 STM32 USART简介 | 第47页 |
4.7.2 USART模块软件设计 | 第47-4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系统调试 | 第50-55页 |
5.1 硬件调试 | 第50-51页 |
5.2 软件调试 | 第51-52页 |
5.3 系统运行的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5.3.1 检测方法 | 第52页 |
5.3.2 自净时间 | 第52页 |
5.3.3 计数效率 | 第52-53页 |
5.3.4 单分散粒子测量离散度 | 第53-54页 |
5.4 误差分析 | 第54页 |
5.4.1 重叠误差 | 第54页 |
5.4.2 其他类型误差 | 第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总结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