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公安管理法令论文

警察开枪的中美比较研究—对情境合理的探求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4页
1. 警察武器使用研究的基本前提第14-25页
    1.1 参照系选择依据第14-20页
        1.1.1 遭遇危险的共同性第14-18页
        1.1.2 枪支使用的技术性第18-19页
        1.1.3 事实与法律问题的混合第19-20页
    1.2 开枪研究的基本前提第20-25页
        1.2.1审慎性与紧迫性的冲突第20-21页
        1.2.2 谦抑性与保护性的对立第21-23页
        1.2.3 规制性与裁量性的张力第23-24页
        1.2.4 事后性与情境性的沟壑第24-25页
        1.2.5 技术性与裁判性的纠缠第25页
2.对两国开枪法律规制的比较第25-53页
    2.1 关于开枪的基础理论第26-32页
        2.1.1 开枪的行为性质辨析第26-28页
            2.1.1.1 美国对于开枪性质的认识第26-27页
            2.1.1.2 我国对于开枪性质的困惑第27-28页
        2.1.2. 开枪正当性的理论基础第28-32页
            2.1.2.1 正当防卫理论辨析第28-31页
            2.1.2.1 依法令行为及其现实困境第31-32页
    2.2 开枪指导规范之比较第32-48页
        2.2.1 法定开枪事由之比较第32-39页
            2.2.1.1 美国法律规则的演变历程第32-34页
            2.2.1.2 我国法律规则的变迁第34-39页
        2.2.2 法律原则之比较第39-44页
            2.2.2.1 我国的指导原则第40页
            2.2.2.2 美国指导原则的历史回溯第40-44页
        2.2.3 开枪程序之比较第44-48页
            2.2.3.1 开枪前的警告程序第45页
            2.2.3.2 开枪的火力控制第45-46页
            2.2.3.3 开枪后的调查程序第46-48页
    2.3 开枪司法评价之比较第48-52页
        2.3.1 事实问题的认定第48页
        2.3.2 专业问题的评价第48-49页
        2.3.3 执法的保障措施第49-51页
        2.3.4 问责的超高标准第51-52页
    2.4 对裁量权的治理方式比较第52-53页
        2.4.1 立法和司法的外部监督第52-53页
        2.4.2 执法机关的自身控制第53页
3.关于开枪研究的一般性结论第53-62页
    3.1 机械列举的主观性第53-56页
        3.1.1 主观的危险与危险的非主观第53-56页
        3.1.2. 理性的有限与问题的无限第56页
    3.2 比例原则的过度审查第56-58页
        3.2.1 比例原则的指导性第56-57页
        3.2.2 比例原则的事后苛刻第57-58页
        3.2.3 目的审查的条件性第58页
    3.3 马后炮视角之谬误第58-60页
        3.3.1 事后诸葛亮第58-59页
        3.3.2 忽视个体差异第59-60页
    3.4 技术性问题的专家知识模式第60页
    3.5 裁量权的必要性第60-62页
        3.5.1 法律的理性有限第60-61页
        3.5.2 合理性源自专业性第61-62页
4.一副中西结合的药方第62-68页
    4.1 指导原则与规则之治第62-64页
        4.1.1 指导原则第62-63页
        4.1.2 规则之治第63-64页
    4.2 裁量权及其治理方法第64-65页
        4.2.1 从内部治理着手第64-65页
        4.2.2 高强度训练及资格认证第65页
    4.3 情境化审查视角第65-67页
        4.3.1 情境审查标准第65-66页
        4.3.2 排除无关因素第66页
        4.3.3 结合训练和个体情况第66-67页
    4.4 专家评价模式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内幕交易罪对比研究
下一篇:不同群体法律意识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