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陵墓、墓葬论文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致谢第4-9页
摘要第9-10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起缘第10-12页
        1.1.1 人类聚居活动推动文化景观的发展第10页
        1.1.2 文化景观研究热潮下国内缺失参与度第10-11页
        1.1.3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景观丧失问题严峻第11页
        1.1.4 旅游发展策略为淮阳文化景观保护提供契机第11页
        1.1.5 太昊陵是淮阳古城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1-12页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12-14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 研究框架第14-16页
2 相关问题研究基础第16-3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9页
        2.1.1 文化景观第16页
        2.1.2 文化景观定义的分类第16-17页
        2.1.3 园林类文化景观第17-18页
        2.1.4 遗产保护第18-19页
    2.2 文化景观与保护第19-20页
        2.2.1 文化景观的示例第19页
        2.2.2 文化景观保护的起源第19-20页
    2.3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第20-24页
        2.3.1 国际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状况第20-22页
        2.3.2 国内文化景观保护发展历程第22-23页
        2.3.3 我国对文化景观的保护状况第23-24页
    2.4 太昊陵文化景观形成背景第24-29页
        2.4.1 淮阳古城概况第24-25页
        2.4.2 太昊陵历史发展第25-29页
    2.5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论第29-31页
        2.5.1 历史景观保护与修复理论第29-30页
        2.5.2 文化与生态理论第30-31页
3 淮阳文化景观深层影响因素第31-37页
    3.1 自然因素第31-32页
        3.1.1 淮阳自然地理形态第31-32页
        3.1.2 因地制宜的自然观第32页
    3.2 思想因素第32-34页
        3.2.1 传统文化价值第32-33页
        3.2.2 选址的风水思想第33-34页
        3.2.3 传统美学观第34页
    3.3 文化因素第34-37页
        3.3.1 地域文化特点第34-35页
        3.3.2 民俗及风土第35页
        3.3.3 遗俗工艺品第35-37页
4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构成及分析第37-68页
    4.1 太昊陵文化元素第37-43页
        4.1.1 非物质文化第38-40页
        4.1.2 物质文化第40-43页
    4.2 太昊陵景观构成第43-56页
        4.2.1 古建规制及结构第43-50页
        4.2.2 历代文物碑碣第50-51页
        4.2.3 古树名木第51-53页
        4.2.4 植物造景第53-56页
    4.3 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第56-61页
        4.3.1 外围环境第56-57页
        4.3.2 游线组织第57-58页
        4.3.3 空间构成和关联第58-60页
        4.3.4 空间布局特色第60-61页
    4.4 太昊陵文化景观的特性第61页
        4.4.1 完整性第61页
        4.4.2 延续性第61页
        4.4.3 文化性第61页
        4.4.4 吸纳性第61页
    4.5 太昊陵文化景观价值和现状评估第61-68页
        4.5.1 价值评估第61-62页
        4.5.2 研究状况评估第62-63页
        4.5.3 保护区划评估第63-64页
        4.5.4 真实性和完整性评估第64-65页
        4.5.5 环境现状评估第65-68页
5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第68-88页
    5.1 太昊陵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原则第68-70页
        5.1.1 整体统一原则第68页
        5.1.2 顺应自然原则第68-69页
        5.1.3 传承延续原则第69页
        5.1.4 公众参与原则第69-70页
    5.2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面临的问题第70-74页
        5.2.1 保护意识滞后与曲解第70页
        5.2.2 景观的破坏与改变第70-71页
        5.2.3 游客精神寄托超载第71-73页
        5.2.4 水源隔阻与水质恶化第73页
        5.2.5 科学性保护规划的缺失第73-74页
    5.3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方法第74-78页
        5.3.1 更新重建保护体系第74页
        5.3.2 收集并提炼历史文献第74页
        5.3.3 延续淮阳古城空间形态第74页
        5.3.4 调护陵内环境第74-75页
        5.3.5 融合外部空间第75-77页
        5.3.6 选择性再现旧景观第77页
        5.3.7 谨慎添加新型设施第77页
        5.3.8 达成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演进第77-78页
    5.4 太昊陵文化景观的传承第78-81页
        5.4.1 古建筑及其特色的传承第78页
        5.4.2 传统古典园林的传承第78-79页
        5.4.3 风水与八卦学说的传承第79页
        5.4.4 植物造景艺术性的传承第79-80页
        5.4.5 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第80-81页
    5.5 太昊陵文化景观的保护构架与表达第81-88页
        5.5.1 文化景观保护传承框架第81-82页
        5.5.2 保护与传承的层次划分第82页
        5.5.3 保护区位划分策略表达第82-83页
        5.5.4 环境整治保护策略表达第83-85页
        5.5.5 文物景观保护策略表达第85-86页
        5.5.6 展示利用规划策略表达第86-8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8-91页
    6.1 结论第88-89页
    6.2 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实践的建议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英文摘要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传统村落更新设计研究--以陕县传统村落为例
下一篇:郑州市废弃铁路景观设计研究--以黄河南岸站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