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2.1.1 扶贫 | 第16页 |
2.1.2 精准扶贫 | 第16-17页 |
2.2 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2.1 社会公平理论 | 第17页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寻租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潍坊市精准扶贫的做法与扶贫模式 | 第19-29页 |
3.1 潍坊市精准扶贫的做法 | 第19-24页 |
3.1.1 确定贫困标准 | 第19页 |
3.1.2 分析贫困原因 | 第19-20页 |
3.1.3 确定精准扶贫目标 | 第20页 |
3.1.4 从基础设施入手奠定精准扶贫基础 | 第20页 |
3.1.5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 第20页 |
3.1.6 建立精准识别机制 | 第20-21页 |
3.1.6.1 贫困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调查 | 第20-21页 |
3.1.6.2 贫困人员状况进行核实 | 第21页 |
3.1.6.3 对贫困人员建立档案卡 | 第21页 |
3.1.6.4 对贫困人员脱贫状况确立“回头看”工作程序 | 第21页 |
3.1.6.5 总结扶贫后仍未脱贫的原因 | 第21页 |
3.1.7 建立精准退出机制 | 第21-24页 |
3.1.7.1 对贫困人员进行再识别 | 第21-24页 |
3.1.7.2 建立贫困退出方案 | 第24页 |
3.2 潍坊市精准扶贫模式 | 第24-29页 |
3.2.1 产业扶贫 | 第25页 |
3.2.2 行业扶贫 | 第25-26页 |
3.2.3 社会扶贫 | 第26页 |
3.2.4 金融扶贫 | 第26-27页 |
3.2.5 政策兜底 | 第27-29页 |
第4章 潍坊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29-36页 |
4.1 潍坊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4.1.1 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较慢 | 第29页 |
4.1.2 行业帮扶力度需要加大 | 第29-30页 |
4.1.3 社会扶贫力量有待挖掘整合 | 第30页 |
4.1.4 金融扶贫放款规模小 | 第30-31页 |
4.1.5 存在弄虚作假寻租行为 | 第31页 |
4.1.6 政策兜底保障不够健全 | 第31页 |
4.2 潍坊市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6页 |
4.2.1 产业扶贫项目缺乏内生动力 | 第31-32页 |
4.2.2 行业部门参与精准扶贫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4.2.3 社会扶贫意识淡薄 | 第33页 |
4.2.4 小额扶贫信贷规模亟待扩大 | 第33-34页 |
4.2.5 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存在漏洞 | 第34页 |
4.2.6 政策兜底保障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34-36页 |
第5章 国内外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 第36-39页 |
5.1 小额信贷扶贫模式以孟加拉国“GB”模式为例 | 第36-37页 |
5.2 湖南省平阴县脱贫的经验 | 第37页 |
5.3 河南省兰考县精准扶贫的做法 | 第37-38页 |
5.4 山东省安丘市辉渠村精准扶贫的做法 | 第38-39页 |
第6章 提升潍坊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39-48页 |
6.1 提升潍坊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 | 第39-40页 |
6.2 提升潍坊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40-48页 |
6.2.1 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 第40-42页 |
6.2.2 推动行业部门积极参与精准扶贫 | 第42-43页 |
6.2.3 强化舆论导向,营造社会参与精准扶贫氛围 | 第43-45页 |
6.2.4 加大金额扶贫力度 | 第45页 |
6.2.5 优化财政扶贫资金运营管理 | 第45-46页 |
6.2.6 出台兜底政策,确保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