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概说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理论 | 第12-16页 |
一、精神损害概念分析 | 第12-14页 |
二、精神损害的性质 | 第14页 |
三、精神损害赔偿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概说 | 第16-19页 |
一、违约责任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 第16-17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5页 |
第一节 违约精神损害的现实存在 | 第19页 |
第二节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责任竞合理论的调整存在局限 | 第21-22页 |
一、仅采用责任竞合理论进行保护是不完全的 | 第21-22页 |
二、非竞合情况下权利救济存在空白 | 第22页 |
第四节 立法缺失造成司法实践的混乱 | 第22-25页 |
一、直接作为违约处理 | 第23页 |
二、否认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23-24页 |
三、调解处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比较法上的考察 | 第25-29页 |
一、英美法系 | 第25-27页 |
二、大陆法系 | 第27-28页 |
三、国际性法律文件之考察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对否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质疑 | 第29-32页 |
一、不可预见说 | 第29-30页 |
二、证据与估算困难说 | 第30-31页 |
三、有碍交易说 | 第31页 |
四、责任竞合说 | 第31-32页 |
五、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说 | 第32页 |
第三节 我国存在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环境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构建 | 第34-41页 |
第一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模式 | 第34-35页 |
一、一般禁止而例外允许型 | 第34页 |
二、违约与侵权竞合允许型 | 第34-35页 |
三、一般允许型 | 第35页 |
第二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 第35-41页 |
一、划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应用范围 | 第36页 |
二、严格掌握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36-38页 |
三、确定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原则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