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2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7-8页 |
1.3 预定成果与局限 | 第8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8-11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概述 | 第11-21页 |
2.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界定 | 第11-14页 |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特征 | 第11-12页 |
2.1.2 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范围 | 第12-13页 |
2.1.3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区分 | 第13-14页 |
2.2 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措施及趋势 | 第14-19页 |
2.2.1 我国政府的投资体制 | 第14-15页 |
2.2.2 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措施 | 第15-16页 |
2.2.3 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趋势 | 第16-19页 |
2.3 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要求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 | 第21-31页 |
3.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3.1.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3.1.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3.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3.2.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3.2.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 | 第25-26页 |
3.3 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 | 第26-31页 |
3.3.1 我国对代建单位资质的管理 | 第27页 |
3.3.2 我国对代建单位的代建费用的管理办法 | 第27-28页 |
3.3.3 我国政府职能监督体系 | 第28-29页 |
3.3.4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相关的法律依据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于产权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分析 | 第31-42页 |
4.1 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 | 第31-35页 |
4.1.1 产权理论的发展渊源 | 第31-32页 |
4.1.2 科斯定理及科斯第二定理 | 第32-35页 |
4.1.3 张五常的交易费用观点 | 第35页 |
4.2 基于产权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分析 | 第35-42页 |
4.2.1 从分工的视角阐述 | 第36-38页 |
4.2.2 从交易成本的视角阐述 | 第38-42页 |
第五章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42-54页 |
5.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主要模式 | 第42-47页 |
5.1.1 上海模式 | 第42-43页 |
5.1.2 深圳模式 | 第43-45页 |
5.1.3 厦门模式 | 第45-46页 |
5.1.4 宁波模式 | 第46-47页 |
5.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比较研究 | 第47-54页 |
5.2.1 我国现行代建制模式的各自优势与存在问题 | 第47-49页 |
5.2.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综合分析 | 第49-52页 |
5.2.3 我国代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54-61页 |
6.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综述 | 第54-55页 |
6.2 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监管 | 第55-57页 |
6.2.1 美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 | 第55-56页 |
6.2.2 英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 | 第56页 |
6.2 3 日本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 | 第56-57页 |
6.2.4 香港特区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 | 第57页 |
6.3 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对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管理 | 第57-59页 |
6.3.1 美国政府投资项目中对承包商资质的管理 | 第57-58页 |
6.3.2 英国政府投资项目中对承包商资质的管理 | 第58页 |
6.3.3 日本政府投资项目中对承包商资质的管理 | 第58页 |
6.3.4 香港特区政府投资项目中对承包商资质的管理 | 第58-59页 |
6.4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9-61页 |
第七章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发展建议 | 第61-6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7-70页 |
8.1 本文的核心观点 | 第67-69页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9页 |
8.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