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一) 中药制剂的发展 | 第11页 |
(二) 乙肝的现状 | 第11-12页 |
(三) 中药JM的概况 | 第12-14页 |
(四) 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基本性质考察 | 第16-34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16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16-32页 |
1 比色法的建立 | 第16-23页 |
1.1 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16-17页 |
1.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17-18页 |
1.3 显色剂用量及显色反应时间对吸收度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19页 |
1.5 精密度试验 | 第19页 |
1.6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19-21页 |
1.7 重复性试验 | 第21页 |
1.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1-22页 |
1.9 样品测定 | 第22-23页 |
1.9.1 JM有效部位提取物中JM总皂苷的测定 | 第22-23页 |
1.9.2 微丸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 HPLC法的建立 | 第23-31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25页 |
2.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5页 |
2.3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5-26页 |
2.4 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26页 |
2.5 精密度试验 | 第26-27页 |
2.6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27-28页 |
2.7 重复性试验 | 第28页 |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8-29页 |
2.9 样品测定 | 第29-31页 |
2.9.1 JM有效部位提取物中JMG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9.2 微丸中JMG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9.3 释放度的测定方法JMS微丸 | 第30-31页 |
3 基本性质考察 | 第31-32页 |
3.1 JMG中在水表观溶解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 JMS中JMG在0.5%SDS溶液中表观溶解度的测定 | 第32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章 JMS素丸制备工艺和处方研究 | 第34-49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34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34-46页 |
1 微丸质量及粉体学性质的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1.1 素丸溶出度的测定 | 第34页 |
1.2 素丸粉体学性质的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2 制备工艺 | 第35-39页 |
2.1 挤出滚圆法造粒的原理 | 第35-37页 |
2.2 工艺因素的考察 | 第37-39页 |
2.2.1 筛板孔径的考察 | 第37页 |
2.2.2 滚圆速度的考察 | 第37-38页 |
2.2.3 滚圆时间的考察 | 第38-39页 |
3 处方因素的考察 | 第39-43页 |
3.1 载药量的考察 | 第39页 |
3.2 微晶纤维素(MCC)用量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 乳糖用量的选择 | 第40页 |
3.4 崩解剂种类选择 | 第40-41页 |
3.5 崩解剂用量的选择 | 第41-42页 |
3.6 润湿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 第42-43页 |
4 工艺和处方的优化 | 第43-45页 |
4.1 实验安排 | 第43页 |
4.2 正交实验结果及处理 | 第43-45页 |
5 优化后工艺及重现性 | 第45-46页 |
5.1 最佳处方的确定 | 第45页 |
5.2 素丸的制备 | 第45-46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46-49页 |
第三章 缓释微丸包衣的研究 | 第49-65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49-50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50-61页 |
1 以Kollicoat SR 30 D为包衣材料进行包衣 | 第50-59页 |
1.1 包衣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50-54页 |
1.1.1 喷枪喷雾压力的选择 | 第50页 |
1.1.2 恒流蠕动泵流速的选择 | 第50-51页 |
1.1.3 包衣温度对包衣微丸释药速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1.1.4 熟化时间和温度对包衣微丸释药速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1.2 包衣液处方因素的考察 | 第54-57页 |
1.2.1 滑石粉用量的考察 | 第54页 |
1.2.2 Kollicoat SR 30 D包衣液用量的考察 | 第54-55页 |
1.2.3 致孔剂种类的考察 | 第55-56页 |
1.2.4 致孔剂的用量 | 第56-57页 |
1.3 不同衣膜增重包衣微丸的制备 | 第57-58页 |
1.3.1 包衣增重的计算 | 第57-58页 |
1.4 重现性试验 | 第58-59页 |
2 释药机制探讨 | 第59-61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61-65页 |
全文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