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球虫病研究概况 | 第12-25页 |
1.1 球虫病研究简史 | 第12-14页 |
1.2 球虫的分类学 | 第14-15页 |
1.3 球虫卵囊形态特征 | 第15-17页 |
1.3.1 卵囊外形 | 第16页 |
1.3.2 卵囊大小 | 第16页 |
1.3.3 卵囊色泽 | 第16页 |
1.3.4 卵囊外膜 | 第16页 |
1.3.5 卵膜孔(微孔) | 第16-17页 |
1.3.6 卵囊残体 | 第17页 |
1.3.7 孢子囊 | 第17页 |
1.3.8 极粒 | 第17页 |
1.3.9 孢子囊残体 | 第17页 |
1.3.10 子孢子 | 第17页 |
1.4 球虫生活史 | 第17-25页 |
1.4.1 孢子生殖(Sporogony) | 第17-18页 |
1.4.2 裂殖生殖(shizogony) | 第18-22页 |
1.4.3 配子生殖(gametogony)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球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25-39页 |
2.1 球虫的细胞培养 | 第25-36页 |
2.1.1 培养基 | 第26-27页 |
2.1.2 卵囊的制备 | 第27页 |
2.1.3 鸡肾细胞的制备 | 第27-28页 |
2.1.4 子孢子的制备、纯化及接种 | 第28-29页 |
2.1.5 各种艾美耳球虫在细胞培养基上的发育 | 第29-33页 |
2.1.6 细胞培养基上艾美耳球虫的发育过程 | 第33-36页 |
2.2 球虫在鸡胚中的培养 | 第36-38页 |
2.2.1 球虫在鸡胚中的发育及病理反应 | 第36-37页 |
2.2.2 影响球虫在鸡胚中发育的因素 | 第37-38页 |
2.3 结语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艾美耳球虫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 第39-55页 |
3.1 功能基因组学的概念 | 第39-40页 |
3.2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其方法 | 第40-44页 |
3.2.1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0页 |
3.2.2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意义 | 第40页 |
3.2.3 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 第40-44页 |
3.3 艾美耳球虫基因组 | 第44-55页 |
3.3.1 分子核型 | 第44-45页 |
3.3.2 基因组研究 | 第45-47页 |
3.3.3 鸡球虫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47-55页 |
第四章 鸡球虫免疫及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55-66页 |
4.1 鸡球虫的免疫原性 | 第55-56页 |
4.1.1 免疫原性 | 第55-56页 |
4.1.2 抗原分子及抗原基因的分析与鉴定 | 第56页 |
4.2 宿主的免疫应答作用与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 | 第56-58页 |
4.2.1 免疫应答作用 | 第56-58页 |
4.2.2 宿主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 | 第58页 |
4.3 交叉免疫问题 | 第58-59页 |
4.4 球虫疫苗的研究概况 | 第59-66页 |
4.4.1 强毒苗 | 第59-60页 |
4.4.2 弱毒苗 | 第60-61页 |
4.4.3 亚单位疫苗 | 第61-62页 |
4.4.4 重组疫苗 | 第62-63页 |
4.4.5 核酸疫苗 | 第63-65页 |
4.4.6 展望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收集及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66-7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5.1.1 材料 | 第66页 |
5.1.2 方法 | 第66-67页 |
5.1.3 免疫血清的检测 | 第67-6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5.2.1 单一种E.tenella YL 株卵囊收集的结果 | 第68-69页 |
5.2.2 鸡抗E.tenella YL 株阳性血清ELISA 检测结果 | 第69页 |
5.2.3 兔抗鸡E.tenella YL 株阳性血清ELISA 检测结果 | 第69-70页 |
5.3 讨论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CDNA 表达文库的构建 | 第71-9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1-82页 |
6.1.1 材料 | 第71-72页 |
6.1.2 方法 | 第72-82页 |
6.2 结果 | 第82-85页 |
6.2.1 总RNA 提取和mRNA 分离 | 第82页 |
6.2.2 双链cDNA 检测结果 | 第82-83页 |
6.2.3 大片段cDNA 的选择 | 第83页 |
6.2.4 cDNA 文库基础库容量 | 第83页 |
6.2.5 扩增文库库容量 | 第83-84页 |
6.2.6 cDNA 表达文库插入片段长度分析 | 第84-85页 |
6.3 讨论 | 第85-90页 |
6.3.1 孢子化卵囊和子孢子的质量问题 | 第85-86页 |
6.3.2 总RNA 和mRNA 的质量问题 | 第86页 |
6.3.3 m RNA 分离及引物的选择 | 第86-87页 |
6.3.4 cDNA 表达文库的质量问题 | 第87-90页 |
第七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YL 株3-1E 基因的克隆、表达与蛋白结构预测 | 第90-106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8页 |
7.1.1 材料 | 第90-91页 |
7.1.2 方法 | 第91-98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5页 |
7.2.1 E. tenella YL 3-1E 基因的克隆 | 第98-99页 |
7.2.2 E. tenella YL 3-1E 基因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 第99-102页 |
7.2.3 3-1E 蛋白结构预测 | 第102-104页 |
7.2.4 重组表达质粒pGEX-3-1E 的构建及鉴定 | 第104页 |
7.2.4 重组表达质粒pGEX-3-1E 的构建及鉴定 | 第104页 |
7.2.5 3-1E 基因表达产物SDS-PAGE 分析 | 第104-105页 |
7.3 讨论 | 第105-106页 |
第八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CDNA 表达文库的免疫学筛选与克隆 | 第106-119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1页 |
8.1.1 材料 | 第106-107页 |
8.1.2 方法 | 第107-111页 |
8.2 结果 | 第111-116页 |
8.2.1 阳性克隆的筛选结果 | 第111-112页 |
8.2.2 阳性噬斑PCR 扩增结果 | 第112页 |
8.2.3 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第112-113页 |
8.2.4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 | 第113-116页 |
8.3 讨论 | 第116-119页 |
第九章 MIC-2 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 第119-128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1页 |
9.1.1 材料 | 第119页 |
9.1.2 方法 | 第119-121页 |
9.2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6页 |
9.2.1 重组表达质粒pGEX-MIC-2 的构建及鉴定 | 第121-122页 |
9.2.2 MIC-2 基因表达产物SDS-PAGE 分析 | 第122页 |
9.2.3 MIC-2 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预测 | 第122-126页 |
9.3 讨论 | 第126-128页 |
9.3.1 外源蛋白质融合表达策略 | 第126页 |
9.3.2 外源蛋白质表达部位选择策略 | 第126-127页 |
9.3.3 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策略 | 第127页 |
9.3.4 MIC-2 外源蛋白融合表达的特点 | 第127-128页 |
第十章 重组表达抗原对鸡球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 第128-139页 |
10.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3页 |
10.1.1 材料 | 第128-129页 |
10.1.2 方法 | 第129-133页 |
10.2 结果与分析 | 第133-137页 |
10.2.1 可溶性蛋白的Western-blotting 分析结果 | 第133页 |
10.2.2 蛋白含量 | 第133-134页 |
10.2.3 增重变化 | 第134-135页 |
10.2.4 克盲肠内容物卵囊数 | 第135-136页 |
10.2.5 盲肠病变记分情况 | 第136-137页 |
10.2.6 抗球虫指数(ACI) | 第137页 |
10.3 讨论 | 第137-139页 |
结论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2页 |
附录 | 第152-158页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作者简介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