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洗毛废水及其处理技术进展 | 第14-29页 |
1.洗毛废水的来源与性质 | 第14-17页 |
1.1 洗毛工艺 | 第14-15页 |
1.2 洗毛废水及性质 | 第15-17页 |
2.洗毛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7-20页 |
2.1 气浮法 | 第17-18页 |
2.2 絮凝沉降法 | 第18-19页 |
2.3 膜过滤法 | 第19页 |
2.4 生化法 | 第19-20页 |
3.生物酸化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4.影响生物酸化处理洗毛废水过程的主要因素 | 第21-23页 |
4.1 温度 | 第21-22页 |
4.2 能量物质的投加量 | 第22页 |
4.3 起始pH | 第22页 |
4.4 供氧和均匀 | 第22-23页 |
4.5 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和抑制因子 | 第23页 |
5.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3-29页 |
5.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5.3 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第二章 洗毛废水性质以及化学处理效果 | 第29-5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1.1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1.2.1 常规絮凝条件下,几种絮凝剂对洗毛废水的絮凝效果 | 第31页 |
1.2.2 不同絮凝条件对硫酸铁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1.2.3 无机酸的加入对洗毛废水性质的影响 | 第32页 |
1.3 测试方法 | 第32-34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2.1 常规絮凝条件下,几种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 第34-36页 |
2.2 不同絮凝条件对硫酸铁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1 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2 不同PH值对硫酸铁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2.3 无机酸对洗毛废水的破乳效果 | 第39-47页 |
2.3.1 无机酸加入量对PH和ORP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2 酸解作用对絮凝性能和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0-45页 |
2.3.3 酸的加入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3.结论 | 第47-50页 |
第三章 生物酸化的絮凝作用去除洗毛废水中有机污染物 | 第50-7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1.1 洗毛废水来源及性质 | 第51页 |
1.2 氧化硫硫杆菌的来源及驯化 | 第51页 |
1.3 生物酸化法去除洗毛废水有机污染物的试验 | 第51页 |
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51-53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2.1 生物酸化作用对洗毛废水性质的影响 | 第53-63页 |
2.1.1 培养过程中洗毛废水PH的变化 | 第53-55页 |
2.1.2 培养过程中不同处理ORP的变化 | 第55-56页 |
2.1.3 不同处理的硫粉氧化率 | 第56-57页 |
2.1.4 不同PH条件下洗毛废水的自然沉降性能 | 第57-58页 |
2.1.5 生物酸化过程中洗毛废水比阻的变化 | 第58-59页 |
2.1.6 培养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动态 | 第59-63页 |
2.2 生物酸化的絮凝机理 | 第63-67页 |
2.2.1 洗毛废水Zeta的升高 | 第63-64页 |
2.2.2 洗毛废水中有机组分极性的变化 | 第64页 |
2.2.3 洗毛废水中污染物亲水性的变化 | 第64-65页 |
2.2.4 生物酸化前后洗毛废水的显微照片 | 第65-66页 |
2.2.5 异养菌的助凝作用 | 第66-67页 |
3.结论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影响生物酸化破乳作用的因素和生物酸化污水回流连续批式运行效果 | 第70-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1页 |
1.2 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71-72页 |
1.2.1 培养温度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1页 |
1.2.2 能量物质投加量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1-72页 |
1.2.3 外源添加N、P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2页 |
1.2.4 洗涤剂对氧化硫硫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72页 |
1.3 生物酸化废水回流 | 第72-74页 |
1.3.1 无机酸预酸化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2-73页 |
1.3.2 不同回流比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3页 |
1.3.3 回流不同PH下的生物酸化污水对当次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3页 |
1.3.4 不同起始PH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3-74页 |
1.3.5 回流时的硫酸投加量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4页 |
1.3.6 多次回流试验 | 第74页 |
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74-7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5-91页 |
2.1 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75-80页 |
2.1.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2.1.2 能量物质投加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2.1.3 外源添加N、P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78-79页 |
2.1.4 洗涤剂对硫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79-80页 |
2.2 生物酸化废水回流 | 第80-91页 |
2.2.1 无机酸预酸化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80-81页 |
2.2.2 不同回流比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81-84页 |
2.2.3 回流废水PH对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84-86页 |
2.2.4 混合废水起始PH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86-88页 |
2.2.5 回流试验中硫粉投加量对酸化效果的影响 | 第88-89页 |
2.2.6 多次回流试验 | 第89-91页 |
3.结论 | 第91-94页 |
第五章 生物酸化法处理废水的实验室放大规模试验 | 第94-11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95页 |
1.2 生物酸化反应器 | 第95-96页 |
1.3 放大规模反应器的启动试验 | 第96页 |
1.4 反应器内的废水回流预酸化 | 第96页 |
1.5 废水SS浓度对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96-97页 |
1.6 待处理污水中小分子有机酸的存在对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97页 |
1.7 不同批次废水生物酸化处理效果的稳定性研究 | 第97页 |
1.8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97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97-111页 |
2.1 放大规模反应器的启动试验 | 第97-98页 |
2.2 酸化废水回流条件混合废水起始PH值 | 第98-102页 |
2.3 废水中固体浓度对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2.4 小分子有机酸对生物酸化过程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2.5 采用生物酸化法处理不同批次废水的效果及其稳定性 | 第106-108页 |
2.6 经生物酸化法处理后沉淀的污泥和处理出水的性质 | 第108-111页 |
3.结论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固液分离后洗毛废水上清液的活性炭吸附 | 第113-13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8页 |
1.1 废水及其性质 | 第114页 |
1.2 活性炭 | 第114页 |
1.3 摇瓶试验 | 第114-116页 |
1.3.1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1.3.2 洗毛废水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出水其活性炭吸附处理试验 | 第115页 |
1.3.3 活性炭对废水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吸附效果 | 第115页 |
1.3.4 活性炭对废水中亲水性组分的吸附性能 | 第115-116页 |
1.4 吸附柱试验 | 第116-118页 |
1.4.1 吸附装置 | 第116页 |
1.4.2 吸附柱的吸附试验 | 第116-117页 |
1.4.3 吸附柱的脱附 | 第117页 |
1.4.4 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 第117-118页 |
1.5 测试项目和方法 | 第11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7页 |
2.1 平衡吸附试验结果 | 第118-124页 |
2.1.1 吸附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2.1.2 活性炭吸附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废水的效果 | 第119-121页 |
2.1.3 活性炭对废水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吸附效果 | 第121-123页 |
2.1.4 分子极性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2.2 动态试验结果 | 第124-127页 |
2.2.1 不同流速下动态吸附效果 | 第124-125页 |
2.2.2 吸附柱的再生 | 第125-126页 |
2.2.3 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 第126-127页 |
3.结论 | 第127-130页 |
全文结论 | 第130-131页 |
论文的特色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发表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