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5.1 主要观点 | 第14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核事故处理及其伦理基础 | 第16-22页 |
2.1 核事故和核事故处理概述 | 第16-18页 |
2.1.1 核事故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核事故的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2.2 核事故处理的一般准则 | 第18-19页 |
2.2.1 国际核事故处理的一般条例 | 第18-19页 |
2.2.2 我国核事故处理的管理条例 | 第19页 |
2.3 核事故处理中所涉及伦理学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3.1 生态主义为处理核事故提供价值依据 | 第19-20页 |
2.3.2 人道主义为处理核事故赋予正当理由 | 第20-21页 |
2.3.3 灾害伦理为处理核事故提供现实依据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核事故处理的伦理分析 | 第22-34页 |
3.1 核事故对环境伦理的挑战 | 第22-25页 |
3.1.1 核事故危害自然环境 | 第22-23页 |
3.1.2 人类中心主义陷入困境 | 第23-24页 |
3.1.3 生态环境安全与发展核能经济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 核事故对公共利益主体伦理素质的考验 | 第25-29页 |
3.2.1 政府部门处理核事故的道德选择 | 第26-28页 |
3.2.2 核电公司处理核事故的道德选择 | 第28页 |
3.2.3 新闻媒体传播的伦理素质 | 第28-29页 |
3.3 核事故对公民意识的锤炼 | 第29-34页 |
3.3.1 牺牲与自由 | 第30-32页 |
3.3.2 权利与义务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核事故处理的伦理原则 | 第34-40页 |
4.1 生命至上 | 第34-35页 |
4.2 公平正义 | 第35-36页 |
4.3 科学高效 | 第36页 |
4.4 损失最小化 | 第36-37页 |
4.5 公开透明 | 第37-40页 |
第五章 完善核事故处理的伦理对策 | 第40-48页 |
5.1 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 第40-41页 |
5.1.1 实时生态监测,限制污染范围 | 第40页 |
5.1.2 多种渠道治理,修复污染区域 | 第40-41页 |
5.2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基础 | 第41-44页 |
5.2.1 高度警惕,以重视核安全文化为根本 | 第41-42页 |
5.2.2 积累经验,以培育救灾主体德性为力量之源 | 第42-43页 |
5.2.3 注重关怀,以人文伦理补偿为保障 | 第43-44页 |
5.3 提升公众的伦理意识是保障 | 第44-48页 |
5.3.1 事故防范意识 | 第44-45页 |
5.3.2 趋利避害意识 | 第45-46页 |
5.3.3 风险担当意识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