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研究导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8-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重难点、创新与不足 | 第10-11页 |
1.4.1 重难点 | 第10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10页 |
1.4.3 研究不足 | 第10-11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1.1 金融业 | 第11-12页 |
2.1.2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 | 第1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13页 |
2.2.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3页 |
2.2.3 分离学说 | 第13-14页 |
2.3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7-19页 |
3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关发展机理 | 第19-28页 |
3.1 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 | 第19-22页 |
3.1.1 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关系 | 第19-20页 |
3.1.2 金融业对实体经济作用的传递渠道 | 第20-22页 |
3.2 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3.2.1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 第22-23页 |
3.2.2 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动力 | 第23页 |
3.2.3 实体经济运行周期影响金融业运行周期 | 第23-24页 |
3.3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 | 第24-28页 |
3.3.1 货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模型 | 第24-26页 |
3.3.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边际溢出效应模型 | 第26-28页 |
4 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背离关系 | 第28-35页 |
4.1 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4.2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4.3 以金融相关率(FIR)衡量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背离关系 | 第32-35页 |
5 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非协同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5-48页 |
5.1 总量分析 | 第35-41页 |
5.1.1 模型与数据的选择 | 第35页 |
5.1.2 平稳性检验 | 第35-36页 |
5.1.3 VAR 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36页 |
5.1.4 协整检验 | 第36-37页 |
5.1.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7-38页 |
5.1.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 第38-41页 |
5.1.7 实证结论 | 第41页 |
5.2 分行业分析 | 第41-48页 |
5.2.1 模型和数据的选择 | 第42页 |
5.2.2 平稳性检验 | 第42-44页 |
5.2.3 面板协整检验 | 第44页 |
5.2.4 面板数据回归 | 第44-47页 |
5.2.5 实证结论 | 第47-48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