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导航论文--导航设备、导航台论文--接收设备论文

关于GPS/BD-2组合定位接收机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国内外现状第10-11页
        1.1.3 研究的重要性第11页
    1.2 研究内容第11-14页
        1.2.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2.2 研究核心第12页
        1.2.3 研究目标第12页
        1.2.4 研制计划第12-14页
    1.3 创新和前景第14-16页
第2章 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定位原理第16-22页
    2.1 卫星定位系统第16-19页
        2.1.1 GPS 卫星定位系统第16-17页
        2.1.2 北斗定位系统第17-18页
        2.1.3 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第18-19页
    2.2 组合卫星定位系统第19-21页
        2.2.1 基本组成第19-20页
        2.2.2 基本定位原理第20-21页
        2.2.3 组合定位系统的优越性第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GPS/BD-2 组合定位接收机的设计需求分析第22-24页
    3.1 开发背景第22页
    3.2 研制目标第22-23页
        3.2.1 功能需求第22-23页
        3.2.2 性能需求第23页
    3.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4章 硬件设计第24-46页
    4.1 接收机概述第24-25页
        4.1.1 接收机的定义第24页
        4.1.2 接收机的组成和分类第24页
        4.1.3 接收机的基本原理第24-25页
    4.2 电源供电部分第25-31页
        4.2.1 电源输入滤波设计第25-28页
        4.2.2 交流电源转换设计第28页
        4.2.3 直流电源转换设计第28-31页
    4.3 接收模块部分第31-34页
        4.3.1 接收模块部分概述第31页
        4.3.2 接收模块部分性能指标第31-32页
        4.3.3 接收模块部分原理框图第32页
        4.3.4 天线处理部分第32-33页
        4.3.5 电源地处理部分第33页
        4.3.6 输出处理部分第33-34页
    4.4 微处理器部分第34-39页
        4.4.1 微处理部分概述第34页
        4.4.2 微处理芯片介绍第34-35页
        4.4.3 微处理芯片外围电路设计第35-38页
        4.4.4 串口数据输出处理第38-39页
    4.5 电磁兼容性设计第39-45页
        4.5.1 电磁兼容的由来第39-40页
        4.5.2 电磁兼容国内外标准第40页
        4.5.3 电磁兼容的方法第40页
        4.5.4 开关电源的处理第40-42页
        4.5.5 良好接地的处理第42-43页
        4.5.6 模块屏蔽处理第43-44页
        4.5.7 元器件布局及印制电路板布线第44-45页
    4.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软件设计部分第46-56页
    5.1 软件开发模型第46页
    5.2 软件流程图第46-48页
    5.3 重要程序第48-52页
        5.3.1 工作模式的显示输出程序第48-49页
        5.3.2 设置波特率第49-51页
        5.3.3 接收 GPS 数据处理第51-52页
    5.4 软件主要问题第52-53页
    5.5 输出电文信息第53-55页
        5.5.1 消息格式第53页
        5.5.2 数据类型第53页
        5.5.3 主要输出消息指令第53-55页
    5.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6章 调试与测试分析第56-68页
    6.1 程序的烧写第56-58页
    6.2 功能测试第58-61页
        6.2.1 串口调试步骤第58-59页
        6.2.2 功能测试步骤第59-61页
    6.3 测试产品性能第61-65页
        6.3.1 测试定位精度第61-63页
        6.3.2 测试冷启动时间第63-64页
        6.3.3 测试热启动时间第64页
        6.3.4 测试失锁重捕获时间第64-65页
        6.3.5 测试系统功耗第65页
    6.4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硫脲硫酸锌晶体成核特性、表面台阶形貌及其热、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bFGF和CTLA4-Ig基因修饰的RPE细胞建立及其表达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