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徽文化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产业升级理论 | 第23-24页 |
·附加值定理 | 第23页 |
·产业升级理论 | 第23-24页 |
·我国旅游业产业升级背景分析 | 第24-25页 |
·旅游业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 第24页 |
·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地位的提升 | 第24-25页 |
·市场经济大环境和旅游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 | 第25页 |
·旅游需求和经营业态发生转折性变化 | 第25页 |
·黄山市旅游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需要 | 第25-26页 |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求 | 第26页 |
·旅游业纵深发展的需要 | 第26-27页 |
第3章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 第27-35页 |
·地理区位与旅游历史沿革 | 第27-30页 |
·地理区位 | 第27-29页 |
·旅游历史沿革 | 第29-30页 |
·黄山市乡村旅游资源 | 第30-31页 |
·自然资源 | 第30页 |
·人文资源 | 第30-31页 |
·生态资源 | 第31页 |
·黄山市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 第31-33页 |
·接待服务型 | 第31-32页 |
·农事参与型 | 第32页 |
·文化体验型 | 第32页 |
·景观度假型 | 第32-33页 |
·新型化乡村旅游 | 第33页 |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 第33页 |
·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 第33-34页 |
·产业效益逐年递增 | 第34页 |
·产业布局日益明显 | 第34-35页 |
第4章 黄山市乡村旅游与徽文化的辩证关系 | 第35-48页 |
·徽文化蕴含的乡村旅游元素 | 第35-43页 |
·徽派建筑 | 第35-36页 |
·农耕景观 | 第36页 |
·民俗风情 | 第36-39页 |
·餐饮文化 | 第39-40页 |
·传统工艺 | 第40-42页 |
·新安医学 | 第42-43页 |
·黄山市乡村旅游与徽文化的相互促进 | 第43-44页 |
·徽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强化地域文化特色 | 第43页 |
·乡村旅游牵引徽文化复兴与传承 | 第43-44页 |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同质化竞争严重 | 第44-45页 |
·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弱 | 第45-46页 |
·村庄建设千篇一律,城市化倾向加剧 | 第46页 |
·居民参与力量微弱,社区利益被忽视 | 第46-48页 |
第5章 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策略 | 第48-63页 |
·乡村旅游形象升级 | 第48-51页 |
·徽文化主题口号 | 第48页 |
·徽文化主题歌舞晚会 | 第48-49页 |
·徽文化景观营造 | 第49-51页 |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 第51-55页 |
·乡村旅游产品中融入徽文化要素 | 第51-53页 |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 第53-54页 |
·塑造不同徽文化特色的主题乡村 | 第54-55页 |
·徽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模式升级 | 第55-57页 |
·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第56-57页 |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升级 | 第57-59页 |
·以产品创造为核心的舞台化经营与管理 | 第57页 |
·以利益为核心的共生化策略 | 第57-58页 |
·以集体为核心的组织化协调发展 | 第58-59页 |
·乡村旅游营销战略升级 | 第59-63页 |
·推进古徽州“一府六县”乡村旅游联盟 | 第60页 |
·融入“名城(上海)--名湖(西湖)--名山(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 | 第60-61页 |
·积极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徽州旅游进社区” | 第61-62页 |
·深化“中法徽州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