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集资诈骗犯罪概念及法律沿革 | 第10-17页 |
1.1 集资诈骗犯罪的概念 | 第10页 |
1.2 国外集资诈骗犯罪的概念及法律规定 | 第10-12页 |
1.3 我国集资诈骗犯罪的由来、发展及法律沿革 | 第12-16页 |
1.3.1 我国建国以来集资诈骗罪的法律沿革 | 第12-13页 |
1.3.2 96 刑法修正案前集资诈骗罪的法律沿革 | 第13页 |
1.3.3 刑法 96 修正案实施后集资诈骗罪的法律沿革 | 第13-14页 |
1.3.4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我国开始建立打击集资诈骗罪机制 | 第14-16页 |
1.4 国内外集资诈骗犯罪法规规定的比较 | 第16-17页 |
2 集资诈骗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 第17-25页 |
2.1 宁波市集资诈骗犯罪发案现状 | 第17-19页 |
2.1.1 发案上升,个案涉案金额趋大 | 第18页 |
2.1.2 案件涉及人员多,经济损失大 | 第18-19页 |
2.1.3 发案具有关联性和群发性 | 第19页 |
2.2 集资诈骗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 第19-21页 |
2.2.1 以高额利息为诱饵是集资诈骗的主要手段 | 第19-20页 |
2.2.2 互助标会蜕变成民间集资诈骗的重要形式 | 第20-21页 |
2.2.3 “拆东墙补西墙”是集资诈骗惯用手段 | 第21页 |
2.3 集资诈骗犯罪主体的复杂性 | 第21-22页 |
2.3.1 出现大量赚取高息的公司 | 第21-22页 |
2.3.2 公职人员参与集资获利活动 | 第22页 |
2.3.3 富裕阶层、地下钱庄等参与其中 | 第22页 |
2.4 被害人过错的普遍性 | 第22-23页 |
2.5 集资诈骗犯罪的危害性 | 第23-24页 |
2.5.1 易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 | 第23页 |
2.5.2 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 第23-24页 |
2.5.3 受害群众经济损失大 | 第24页 |
2.6 集资诈骗犯罪的黑数严重 | 第24-25页 |
2.6.1 犯罪黑数概念 | 第24页 |
2.6.2 集资诈骗犯罪黑数 | 第24-25页 |
3 集资诈骗犯罪原因 | 第25-32页 |
3.1 犯罪原因理论 | 第25-26页 |
3.2 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 第26-27页 |
3.2.1 犯罪人的因素 | 第26页 |
3.2.2 被害人的因素 | 第26-27页 |
3.3 经济因素是外在原因 | 第27-29页 |
3.3.1 受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影响 | 第27页 |
3.3.2 受金融体系中的利率影响 | 第27-28页 |
3.3.3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 第28页 |
3.3.4 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 | 第28页 |
3.3.5 “转贷”牟利导致民间集资畸形繁荣 | 第28-29页 |
3.4 司法因素是重要原因 | 第29-32页 |
3.4.1 取证难 | 第29-30页 |
3.4.2 追赃难 | 第30-31页 |
3.4.3 追逃难 | 第31页 |
3.4.4 处置难 | 第31-32页 |
4 集资诈骗犯罪的治理对策 | 第32-38页 |
4.1 犯罪预防理论 | 第32-33页 |
4.1.1 犯罪预防概念 | 第32页 |
4.1.2 外国犯罪预防理论 | 第32页 |
4.1.3 我国犯罪预防方针 | 第32-33页 |
4.2 加强对集资诈骗犯罪的综合治理 | 第33-38页 |
4.2.1 政治手段 | 第33-34页 |
4.2.2 经济手段 | 第34-35页 |
4.2.3 法律手段 | 第35-37页 |
4.2.4 文化手段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