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基于RSVP的移动IPv6服务质量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1.1 移动IP技术的发展第7-8页
    1.2 移动IPv6技术的发展前景及与我国发展3G的关系第8-10页
        1.2.1 移动IPv6技术前景预测第8-9页
        1.2.2 移动IPv6与我国3G发展的关系第9-10页
    1.3 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1.4 论文的结构第11页
    1.5 作者的工作第11-13页
第二章 移动IPv6技术综述第13-33页
    2.1 IPv6协议第13-18页
        2.1.1 IPv6发展的必然性第13-14页
        2.1.2 从IPv4升级到IPv第14-16页
        2.1.3 IPv6协议的特点第16-17页
        2.1.4 IPv6对移动性的支持第17-18页
    2.2 移动IPv6协议概述第18-24页
        2.2.1 常用的术语第18-20页
        2.2.2 协议的基本操作过程第20-23页
        2.2.3 移动IPv6对基本IPv6协议的修改第23-24页
    2.3 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第24-33页
        2.3.1 移动IPv6的消息格式第24-29页
        2.3.2 移动选项第29页
        2.3.3 移动检测过程第29-30页
        2.3.4 自动发现家乡代理地址第30-33页
第三章 移动IPv6网络中的服务质量第33-46页
    3.1 服务质量(QoS)概述第33-35页
        3.1.1 集成服务第34页
        3.1.2 差分服务第34-35页
        3.1.3 QoS参数第35页
    3.2 资源预留协议(RSVP)第35-40页
        3.2.1 RSVP协议概述第35-36页
        3.2.2 RSVP的操作过程第36-38页
        3.2.3 RSVP的软状态(Soft-State)和本地修复(Local Repair Mechanism)功能第38页
        3.2.4 RSVP在IPv6中应用的可行性第38-40页
    3.3 问题的提出第40-42页
        3.3.1 移动IP网络的QoS框架要求第40-41页
        3.3.2 在移动IPv6中使用RSVP的可行性第41-42页
    3.4 现有的移动IP网络QoS基本模型的操作第42-44页
    3.5 现有基本模型存在的问题第44-46页
第四章 透明流(FT)移动IPv6的QoS模型第46-53页
    4.1 设计思想第46-47页
    4.2 FT移动IPv6的QoS模型第47-50页
        4.2.1 场景1:移动节点作为发送方第48-49页
        4.2.2 场景2:移动节点作为接收方第49-50页
    4.3 无缝转发的QoS保障第50页
    4.4 实现方法第50-53页
        4.4.1 场景1:移动节点作为发送方第50-51页
        4.4.2 场景2:移动节点作为接收方第51-53页
第五章 仿真验证分析第53-69页
    5.1 仿真配置第53-55页
    5.2 转发信令延迟第55-59页
        5.2.1 转发移动IPv6信令延迟第55-57页
        5.2.2 转发RSVP信令延迟第57-59页
    5.3 转发流的丢包第59-61页
    5.4 转发流的包延迟第61-65页
    5.5 转发信令丢失第65-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4-75页
致 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的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下一篇:煤矿火区爆破安全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