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的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课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生态承载力综述 | 第12页 |
2.2 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2.1 国外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2.2 国内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3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13-15页 |
2.3.1 生态足迹法 | 第13页 |
2.3.2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法 | 第13-14页 |
2.3.3 供需平衡法 | 第14页 |
2.3.4 状态空间法 | 第14页 |
2.3.5 综合评价法 | 第14-15页 |
2.3.6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综合评述 | 第15页 |
2.4 生态脆弱区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4.1 生态脆弱区成因与特征 | 第15-16页 |
2.4.2 国内外生态脆弱区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3 构建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模型 | 第18-27页 |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 第18页 |
3.2 构建指标体系的类型 | 第18-20页 |
3.3 生态承载力量化方法优化 | 第20-27页 |
3.3.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1-23页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3-25页 |
3.3.3 逐步回归分析法 | 第25页 |
3.3.4 指数平滑法 | 第25-27页 |
4 准格尔旗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 第27-58页 |
4.1 准格尔旗概况 | 第27-31页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7-28页 |
4.1.2 社会环境概况 | 第28-30页 |
4.1.3 生态环境特征 | 第30-31页 |
4.2 准格尔旗矿区建设规划 | 第31页 |
4.3 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量化 | 第31-35页 |
4.3.1 确定评价单元 | 第31页 |
4.3.2 评价指标处理 | 第31-35页 |
4.4 综合评价生态承载力 | 第35-58页 |
4.4.1 资源承载力评价 | 第35-38页 |
4.4.2 社会影响力评价 | 第38-41页 |
4.4.3 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1-44页 |
4.4.4 生态弹性力评价 | 第44-48页 |
4.4.5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48-50页 |
4.4.6 预测生态承载力 | 第50-55页 |
4.4.7 提高区域综合生态承载力的主要策略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