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7-24页 |
2.1 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1 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内容 | 第18页 |
2.2 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权利保障理论 | 第19-21页 |
2.2.3 行政法治理论 | 第21-22页 |
2.3 完善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24-30页 |
3.1 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建设的现状 | 第24-25页 |
3.2 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3.2.1 行政惩戒种类不够健全 | 第25页 |
3.2.2 行政惩戒方式不够丰富 | 第25-26页 |
3.2.3 行政惩戒程序不够严格 | 第26-27页 |
3.2.4 行政惩戒救济程序不够完善 | 第27-28页 |
3.3 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0页 |
第4章 境外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建设取得的经验及启示 | 第30-35页 |
4.1 国外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建设的经验简介 | 第30-32页 |
4.1.1 对法律的信仰多过外在的约束 | 第30页 |
4.1.2 惩戒形式的多样性 | 第30-31页 |
4.1.3 惩戒机关的非唯一性 | 第31页 |
4.1.4 提供充分的权益保障 | 第31-32页 |
4.1.5 惩戒程序“司法性”倾向 | 第32页 |
4.2 境外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5页 |
4.2.1 公务员惩戒制度应高度规范化 | 第32-33页 |
4.2.2 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务员惩戒救济机构 | 第33页 |
4.2.3 惩戒方式应多样化 | 第33-34页 |
4.2.4 程序应进一步完善 | 第34页 |
4.2.5 惩戒程序“审判化” | 第34-3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的对策 | 第35-42页 |
5.1 健全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种类,加强立法保障 | 第35-36页 |
5.1.1 深入思考行政惩戒立法 | 第35-36页 |
5.1.2 积极探索新的公务员行政惩戒种类 | 第36页 |
5.2 丰富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方式,坚持多管齐下 | 第36-38页 |
5.2.1 规范公务员行政惩戒方式的统一表达 | 第37页 |
5.2.2 明确各种公务员行政惩戒方式的差异划分 | 第37页 |
5.2.3 优化公务员行政惩戒方式的搭配组合 | 第37-38页 |
5.2.4 细化公务员行政惩戒方式的具体操作 | 第38页 |
5.3 严格我国公务员行政惩戒程序,接受公众监督 | 第38-39页 |
5.3.1 惩戒决定程序的完善 | 第38-39页 |
5.3.2 惩戒适用的法定和酌定情节 | 第39页 |
5.3.3 惩戒结果公开程序的确立 | 第39页 |
5.4 完善我国公务员行政救济制度,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 | 第39-42页 |
5.4.1 创新行政救济的类型 | 第40页 |
5.4.2 注重行政救济的效果 | 第40-41页 |
5.4.3 引入司法救济 | 第41页 |
5.4.4 成立公务员组织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