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谐波的来源和危害 | 第9-10页 |
1.1.1 谐波的来源 | 第9-10页 |
1.1.2 谐波的危害 | 第10页 |
1.2 谐波的治理方法及对比 | 第10-12页 |
1.3 有源滤波器的发展史以及优点 | 第12-13页 |
1.3.1 有源滤波器的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3.2 有源滤波器的优点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有源滤波器主电路的拓扑与数学模型 | 第15-19页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拓扑 | 第15-16页 |
2.1.1 有源滤波器分类 | 第15页 |
2.1.2 并联型三相三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拓扑结构 | 第15-16页 |
2.2 三相三线制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d-q 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16-19页 |
第三章 并联型 APF 关键技术 | 第19-31页 |
3.1 有源滤波器谐波电流检测 | 第19-23页 |
3.1.1 谐波电流检测方法及对比 | 第19-20页 |
3.1.2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谐波电流信号检测法 | 第20-23页 |
3.2 锁相环 | 第23-24页 |
3.3 SVPWM 控制技术 | 第24-28页 |
3.4 死区的影响及补偿 | 第28-31页 |
3.4.1 死区时间对逆变器正常工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2 死区补偿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并联型有源滤波器控制策略研究 | 第31-45页 |
4.1 电流 PI 控制器设计 | 第31-34页 |
4.2 电压环 PI 控制器设计 | 第34-35页 |
4.3 有源滤波器电流环复合控制 | 第35-45页 |
4.3.1 重复控制的基本思想 | 第35-37页 |
4.3.2 重复控制基本结构和功能 | 第37-38页 |
4.3.3 重复控制器的设计 | 第38-43页 |
4.3.4 PI-重复复合控制器设计 | 第43-45页 |
第五章 APF 实验平台 | 第45-57页 |
5.1 硬件电路 | 第45-48页 |
5.1.1 硬件概述 | 第46页 |
5.1.2 补偿容量确定 | 第46-47页 |
5.1.3 直流侧电压确定 | 第47页 |
5.1.4 交流侧电感设计 | 第47-48页 |
5.1.5 直流侧电容的选择 | 第48页 |
5.2 控制电路 | 第48-52页 |
5.2.1 TMS320F2812 简介 | 第48-49页 |
5.2.2 基于 ADS8365 多通道同步采样电路设计 | 第49-51页 |
5.2.3 信号检测与调理电路 | 第51-52页 |
5.2.4 人机交互通信电路 | 第52页 |
5.3 软件系统 | 第52-55页 |
5.3.1 主程序设计 | 第52-53页 |
5.3.2 中断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5.3.3 ADS8365 数据采样程序 | 第54-55页 |
5.4 数据定标 | 第55-57页 |
5.4.1 IQmath 库模块介绍 | 第55-56页 |
5.4.2 定标 Q 的确定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有源滤波器仿真与实验研究 | 第57-65页 |
6.1 APF 系统仿真分析 | 第57-61页 |
6.1.1 仿真模型搭建 | 第57-59页 |
6.1.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6.2.1 锁相环实验 | 第61-62页 |
6.2.2 负载电流分析 | 第62-65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5-67页 |
7.1 总结 | 第65页 |
7.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