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49页 |
1.1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概述 | 第11-28页 |
1.1.1 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 | 第11-14页 |
1.1.2 动点复合物结构和组装 | 第14-17页 |
1.1.3 动点-微管连接的建立 | 第17-21页 |
1.1.4 动点-微管错误连接的纠正 | 第21-24页 |
1.1.5 纺锤体检验点 | 第24-28页 |
1.2 蛋白激酶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功能 | 第28-39页 |
1.2.1 蛋白激酶基本结构 | 第28-33页 |
1.2.2 有丝分裂蛋白激酶的时空调控 | 第33-35页 |
1.2.3 动点上的磷酸化开关 | 第35-39页 |
1.3 染色体旅客蛋白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39-49页 |
1.3.1 CPC复合物的定位 | 第39-41页 |
1.3.2 CPC复合物的结构 | 第41-43页 |
1.3.3 CPC复合物在有丝分裂中的功能 | 第43-45页 |
1.3.4 动点上Aurora B蛋白激酶活性调节 | 第45-4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9-5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2.1.1 载体 | 第49页 |
2.1.2 质粒 | 第49页 |
2.1.3 细胞株 | 第49-5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0-59页 |
2.2.1 RbCl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50-51页 |
2.2.2 质粒转化 | 第51页 |
2.2.3 质粒DNA的小量抽提 | 第51-52页 |
2.2.4 质粒的miniprep抽提 | 第52页 |
2.2.5 PCR | 第52页 |
2.2.6 重组目的片段DNA | 第52-53页 |
2.2.7 GST融合蛋白纯化 | 第53页 |
2.2.8 His融合蛋白纯化 | 第53-54页 |
2.2.9 GST pull-down | 第54-55页 |
2.2.10 免疫沉淀实验 | 第55页 |
2.2.11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第55-56页 |
2.2.12 细胞培养和冻存 | 第56页 |
2.2.13 磷酸钙法转染 | 第56页 |
2.2.14 脂质体法转染 | 第56-57页 |
2.2.15 HeLa细胞同步化(Double Thymidine法) | 第57页 |
2.2.16 免疫荧光 | 第57-58页 |
2.2.17 活细胞成像 | 第58页 |
2.2.18 FRET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59-100页 |
3.1 PLK1激酶与survivi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Aurora B激酶激活作用的功能解析 | 第59-83页 |
3.1.1 引言 | 第59-60页 |
3.1.2 实验结果 | 第60-81页 |
3.1.2.1 survivin是PLK1的结合蛋白 | 第60-64页 |
3.1.2.2 survivin是PLK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底物 | 第64-68页 |
3.1.2.3 survivin第20位丝氨酸的磷酸化对染色体正确分离至关重要 | 第68-72页 |
3.1.2.4 生物光子学探针指示Aurora B激酶活性 | 第72-76页 |
3.1.2.5 survivin第20位丝氨酸的磷酸化激活着丝粒上的Aurora B激酶活性 | 第76-81页 |
3.1.3 小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3.2 PLK1和Aurora B在动点上的反馈互动功能解析 | 第83-100页 |
3.2.1 引言 | 第83页 |
3.2.2 实验结果 | 第83-98页 |
3.2.2.1 响应PLK1激酶活性的生物光子学探针的构建 | 第83-86页 |
3.2.2.2 PLK1激酶活性的时空调节 | 第86-89页 |
3.2.2.3 Aurora B激酶在维持PLK1激酶活性中的功能解析 | 第89-91页 |
3.2.2.4 Aurora B通过磷酸化PLK1 T210维持其激酶活性 | 第91-95页 |
3.2.2.5 Aurora B激酶和PLK1激酶在动点上的反馈互动调节 | 第95-98页 |
3.2.3 小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