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淤泥地层爆炸挤淤堆石坝地基破坏模式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爆炸挤淤堆石坝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岩土工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爆炸挤淤堆石坝地基破坏模式模型试验方案 | 第21-37页 |
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第21-22页 |
2.1.1 试验目的 | 第21页 |
2.1.2 试验内容 | 第21-22页 |
2.2 试验总体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2.3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3-31页 |
2.3.1 模型箱及钢护框 | 第23-26页 |
2.3.2 加载系统 | 第26-29页 |
2.3.3 数字近景测量系统 | 第29页 |
2.3.4 试验装置适用性验算 | 第29-31页 |
2.4 模型材料选择 | 第31-33页 |
2.4.1 堆石坝材料 | 第31-32页 |
2.4.2 模型土材料 | 第32-33页 |
2.5 试验仪器及设备选择 | 第33-36页 |
2.5.1 荷载传感器 | 第33页 |
2.5.2 位移传感器 | 第33-34页 |
2.5.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4-35页 |
2.5.4 观测标志物 | 第35-36页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3 模型土配制试验及分析 | 第37-75页 |
3.1 模型士配制试验方案 | 第37-4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3.1.2 试验仪器与器材 | 第38-39页 |
3.1.3 试验步骤 | 第39-43页 |
3.2 模型土配制试验 | 第43-67页 |
3.2.1 黏土粉-细砂含量变化试验 | 第44-51页 |
3.2.2 细砂-纯净水含量变化试验 | 第51-56页 |
3.2.3 水泥-纯净水含量变化试验 | 第56-62页 |
3.2.4 养护时间变化试验 | 第62-67页 |
3.3 模型土配制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74页 |
3.3.1 不同变量模型土强度分析 | 第67-71页 |
3.3.2 模型土配比的确定 | 第71-74页 |
3.4 小结 | 第74-75页 |
4 爆炸挤淤堆石坝地基破坏模式模型试验 | 第75-101页 |
4.1 模型试验前期准备 | 第75-80页 |
4.1.1 试验装置架设 | 第75-76页 |
4.1.2 模型土制备与装填 | 第76-77页 |
4.1.3 观测标志物布设 | 第77-79页 |
4.1.4 模型坝安放 | 第79页 |
4.1.5 传感器布设 | 第79-80页 |
4.2 模型试验参数 | 第80-81页 |
4.3 模型试验两种试验工况 | 第81-84页 |
4.3.1 模型坝整体加载工况 | 第81-82页 |
4.3.2 模型坝预设破裂面加载工况 | 第82-84页 |
4.4 地基承载力分析 | 第84-88页 |
4.4.1 施加荷载数据 | 第85页 |
4.4.2 模型坝沉降数据 | 第85-86页 |
4.4.3 地基P-s曲线分析 | 第86-88页 |
4.5 地基破坏模式分析 | 第88-100页 |
4.5.1 摄影测量结果 | 第88-95页 |
4.5.2 Tecplot软件后期处理结果 | 第95-99页 |
4.5.3 不同工况地基破坏模式分析 | 第99-100页 |
4.6 小结 | 第100-101页 |
5 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1-125页 |
5.1 有限元软件概述 | 第101-102页 |
5.1.1 Midas/GTS简介 | 第101页 |
5.1.2 Midas/GTS的适用性 | 第101-102页 |
5.2 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 | 第102-104页 |
5.2.1 计算模型假定 | 第102页 |
5.2.2 计算模型建立 | 第102-103页 |
5.2.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103-104页 |
5.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104-117页 |
5.3.1 模型土体竖向位移结果 | 第104-113页 |
5.3.3 模型土体塑性区变化结果 | 第113-117页 |
5.4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17-122页 |
5.4.1 模型坝整体加载工况的对比分析 | 第118-120页 |
5.4.2 模型坝预设破裂面加载工况的对比分析 | 第120-122页 |
5.5 小结 | 第122-125页 |
6 爆炸挤淤筑坝实际工程地基破坏模式预测分析 | 第125-135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125-128页 |
6.1.1 地质概况 | 第125-127页 |
6.1.2 设计施工方案 | 第127-128页 |
6.2 爆炸挤淤筑坝实际工程数值模拟 | 第128-129页 |
6.2.1 计算模型假定 | 第128页 |
6.2.2 计算模型建立 | 第128-129页 |
6.2.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129页 |
6.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129-133页 |
6.3.1 土体竖向位移结果 | 第129-132页 |
6.3.3 土体塑性区变化结果 | 第132-133页 |
6.4 地基破坏模式预测 | 第133-134页 |
6.5 小结 | 第134-13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