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3-18页 |
图目录 | 第18-20页 |
表巨录 | 第20-23页 |
1 绪论 | 第23-4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3-30页 |
·现实背景 | 第23-26页 |
·理论背景 | 第26-30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0-35页 |
·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需求 | 第30-31页 |
·认识协同创新本质的需要 | 第31-32页 |
·认识创新能力发展的规律性 | 第32-35页 |
·研究思路 | 第35-40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35-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内容安排 | 第39-4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43-75页 |
·创新能力 | 第43-54页 |
·能力的基本观点描述 | 第43-45页 |
·创新网络中的能力发展 | 第45-48页 |
·创新网络中的探索与利用 | 第48-53页 |
·本节讨论与研究启示 | 第53-54页 |
·创新网络与能力绩效 | 第54-59页 |
·创新网络的概念 | 第55页 |
·创新网络中的资源观 | 第55-56页 |
·嵌入观 | 第56-57页 |
·社会资本 | 第57页 |
·网络结构变量与绩效 | 第57-59页 |
·本节讨论与研究启示 | 第59页 |
·组织内网络 | 第59-65页 |
·企业内网络的概念与特征 | 第60-61页 |
·企业内部网络与创新 | 第61-62页 |
·组织内外网络的互动 | 第62-64页 |
·本节讨论与研究启示 | 第64-65页 |
·创新网络与协同创新 | 第65-72页 |
·创新与协同的联系 | 第65-66页 |
·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律性 | 第66-67页 |
·协同创新的维度 | 第67-68页 |
·协同创新实现的途径 | 第68-70页 |
·创新网络与协同创新关系 | 第70-72页 |
·讨论与研究启示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3 创新网络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途径:探索性案例研究 | 第75-107页 |
·案例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75-78页 |
·案例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数据收集 | 第76-77页 |
·资料分析 | 第77页 |
·案例企业选择 | 第77-78页 |
·案例企业简介 | 第78-79页 |
·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途径 | 第79-92页 |
·案例A:内部积累与外部合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 第80-82页 |
·案例B:从吸收整合到集成创新,提升产品结构 | 第82-84页 |
·案例C: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提升产业价值链 | 第84-87页 |
·案例间分析 | 第87-92页 |
·研究框架与假设提出 | 第92-106页 |
·外部网络与创新能力 | 第94-97页 |
·内部网络与创新能力 | 第97-99页 |
·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协同 | 第99-100页 |
·内外网络协同与创新能力 | 第100-102页 |
·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 第102-103页 |
·外部环境条件的调节作用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07-147页 |
·问卷设计 | 第107-109页 |
·变量指标选择 | 第109-113页 |
·反映型指标与生成型指标 | 第109-110页 |
·主要指标选择 | 第110-111页 |
·企业内外网络跨层次构念的同构性(Isomorphism) | 第111-113页 |
·变量的操作性界定与测度 | 第113-126页 |
·外部网络的结构特征 | 第113-118页 |
·内部网络的结构特征 | 第118-121页 |
·中介变量:探索性与利用性能力 | 第121-123页 |
·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创新绩效 | 第123-124页 |
·调节变量 | 第124-125页 |
·控制变量 | 第125-126页 |
·数据收集与问卷分析 | 第126-129页 |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126-127页 |
·问卷的整理与统计 | 第127-128页 |
·共同方法偏差 | 第128-129页 |
·数据分析 | 第129-13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29-130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30-132页 |
·因子检验分析(信度与效度) | 第132-137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37-146页 |
·解释变量(外部与内部特征变量) | 第137-140页 |
·内部网络特征维度 | 第140-144页 |
·中介变量(探索性与利用性) | 第144-145页 |
·因变量(绩效) | 第145-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5 内外创新网络协同对创新能力与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 第147-175页 |
·协同效应的测度与研究方法选择 | 第147-154页 |
·协同效应的含义 | 第147-150页 |
·协同的研究与测度方法 | 第150-154页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54-165页 |
·相关分析与共同方法偏差 | 第156-158页 |
·2 模型1.变量的直接效应 | 第158-161页 |
·3 模型2.企业内外网络互动 | 第161-163页 |
·4 模型3.企业内外网络互补 | 第163-165页 |
·调节效应的检验 | 第165-169页 |
·环境对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166-168页 |
·环境对能力向绩效转化的调节效应 | 第168-169页 |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第169-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5页 |
6 创新网络中的协同创新与能力动态演化 | 第175-207页 |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175-179页 |
·创新网络观与系统观 | 第175-176页 |
·系统动力学方法论 | 第176-179页 |
·系统动力学在创新管理中应用 | 第179-181页 |
·跨层次动态分析 | 第179-180页 |
·系统动力学与协同学 | 第180-181页 |
·本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81-183页 |
·内外协同与能力演化:基于结构方程的二阶模型 | 第183-189页 |
·模型构建与描述 | 第183-186页 |
·模型检验 | 第186-187页 |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87-189页 |
·要素协同与能力演化:基于案例的一阶模型 | 第189-205页 |
·案例简介与模型构建 | 第189-196页 |
·模型测试 | 第196-198页 |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98-205页 |
·本章小结 | 第205-207页 |
7 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与创新能力演化的规律性 | 第207-223页 |
·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与创新能力演化 | 第207-210页 |
·内外创新网络协同与能力协同发展 | 第208-209页 |
·资源异质性构成网络组织协同的物质基础 | 第209-210页 |
·企业内部创新要素协同与创新能力演化规律 | 第210-218页 |
·新要素协同与创新能力演进的层次性 | 第211-215页 |
·创新要素协同与能力演化的匹配性 | 第215-216页 |
·网络中创新能力的序参量 | 第216-218页 |
·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218-2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20-223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23-231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223-225页 |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25-228页 |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28-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55页 |
附录 | 第255-25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59-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