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价值 | 第9页 |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13-23页 |
2.1 客体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2.2 客观要件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14-20页 |
2.2.1“徇私”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2.2.2“舞弊”行为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2.2.3“不移交刑事案件”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 第17-19页 |
2.2.4“情节严重”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3 主体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2.3.1 行政执法人员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2.3.2“单位”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2.4 主观“故意”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第3章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理解与适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3-26页 |
3.1 立法体系的不完备 | 第23-24页 |
3.1.1 法律规定不具体 | 第23页 |
3.1.2 本罪“情节严重”的规定和执法差别待遇违反了刑法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3.2 司法适用缺乏统一性 | 第24-25页 |
3.3 立法缺乏实践操作性 | 第25-26页 |
第4章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司法适用和立法完善建议 | 第26-33页 |
4.1 客观要件的司法适用和立法完善建议 | 第26-29页 |
4.1.1 将“徇私”、“舞弊”行为从本罪构成要件中剔除 | 第26-27页 |
4.1.2 明确“不移交”的时间和“案件”的认定标准 | 第27-28页 |
4.1.3 列举“情节严重”的标准和具体情形 | 第28-29页 |
4.2 主体的司法适用和立法完善建议 | 第29-31页 |
4.2.1 以“职能说”明确行政执法人员的范围 | 第29-30页 |
4.2.2 明确“单位”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 第30-31页 |
4.3 从现有的立法规定和立法推定中认定“故意”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