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综述 | 第11-15页 |
二、溢出效应相关综述 | 第15-16页 |
三、国内外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 第19-21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特点 | 第19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3页 |
一、分工理论 | 第21-22页 |
二、产业关联理论 | 第22页 |
三、交易成本理论 | 第22页 |
四、增长极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23-27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 第24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激励机制 | 第24-25页 |
三、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创新机制 | 第25页 |
四、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流动机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 第27-29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波动上升 | 第27-28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 | 第29-30页 |
一、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发展规模不均衡 | 第29页 |
二、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发展速度不均衡 | 第29-30页 |
三、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就业吸纳能力不强 | 第30页 |
第三节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 第30-31页 |
一、安徽省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 第30-31页 |
二、安徽省城市自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 第31页 |
第四节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33-51页 |
第一节 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 第33-36页 |
一、模型的选取 | 第33页 |
二、Feder模型的推导 | 第33-35页 |
三、Feder模型的扩展 | 第35页 |
四、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36-45页 |
一、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 | 第36-42页 |
二、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省际比较研究 | 第42-45页 |
三、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5页 |
第三节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51页 |
一、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选取 | 第46-47页 |
二、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 第47-50页 |
三、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1-52页 |
一、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水平总体较高 | 第51页 |
二、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发展不均衡 | 第51-52页 |
三、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增强了溢出效应 | 第52页 |
四、人力资本水平和制度因素提高了溢出效应 | 第52页 |
五、对外开放程度没有促进经济溢出的产生 | 第52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 | 第53页 |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 | 第53页 |
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人才 | 第53-54页 |
四、增强政府投入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