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基于链置换反应的分子识别和信号放大技术的建立及生物传感应用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符号与缩写第19-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48页
    1.1 DNA概述第20-21页
        1.1.1 DNA化学组成和结构第20页
        1.1.2 DNA的作用功能第20-21页
    1.2 DNA纳米技术第21-22页
    1.3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的原理及应用第22-33页
        1.3.1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的基本原理第22-23页
        1.3.2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的调控方式第23-27页
        1.3.3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的应用第27-33页
    1.4 酶促链置换反应第33-37页
        1.4.1 缺口依赖的链置换放大第34-35页
        1.4.2 引物依赖的链置换放大第35-37页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内容第37-40页
        1.5.1 创新点第37-38页
        1.5.2 研究内容第38-40页
    1.6 参考文献第40-48页
第二章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结合等温放大方法用于单碱基突变的检测第48-70页
    2.1 引言第48-50页
    2.2 实验部分第50-54页
        2.2.1 仪器第50-51页
        2.2.2 材料与试剂第51-53页
        2.2.3 实验步骤第53-54页
            2.2.3.1 高温高压灭菌第53页
            2.2.3.2 DNA的分装及储存第53页
            2.2.3.3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引发的等温放大反应第53-54页
            2.2.3.4 荧光强度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4页
            2.2.3.5 HeLa细胞裂解液的制备第5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4-65页
        2.3.1 识别探针和信号探针的设计第54-55页
        2.3.2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引发的等温放大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第55-56页
        2.3.3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6-60页
            2.3.3.1 识别探针浓度的优化第56-57页
            2.3.3.2 信号探针浓度的优化第57-58页
            2.3.3.3 聚合酶和切刻内切酶浓度的优化第58-60页
            2.3.3.4 NMM浓度的优化第60页
        2.3.4 粘性末端介导链置换反应引发的等温放大方法的分析性能第60-65页
            2.3.4.1 不同的粘性末端长度对链置换反应速率的影响第60-62页
            2.3.4.2 荧光强度对不同浓度目标DNA的响应以及线性范围的确定第62-63页
            2.3.4.3 精密度和重现性的考察第63-64页
            2.3.4.4 特异性的考察第64-65页
            2.3.4.5 回收率实验第65页
    2.4 结论第65-66页
    2.5 参考文献第66-70页
第三章 结合诱导的缝合Toehold活化策略用于可控的DNA链置换反应第70-92页
    3.1 引言第70-71页
    3.2 实验部分第71-74页
        3.2.1 仪器装置第71页
        3.2.2 材料与试剂第71-74页
    3.3 实验步骤第74-76页
        3.3.1 结合诱导的缝合Toehold链置换反应的探针制备第74页
        3.3.2 利用荧光方法监测缝合Toehold介导链置换反应以及荧光数据处理第74-76页
        3.3.3 缝合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的聚丙烯酰胺电泳实验第7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76-88页
        3.4.1 缝合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的原理第76-77页
        3.4.2 Hg~(2+)诱导的缝合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的可行性验证第77-78页
        3.4.3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78-80页
            3.4.3.1 Mg~(2+)度的优化第78-79页
            3.4.3.2 Hg~(2+)与其结合序列作用的反应缓冲液pH的优化第79-80页
        3.4.4 Hg~(2+)结合序列的设计第80-81页
        3.4.5 Toehold长度对链置换反应速率的影响第81-82页
        3.4.6 汞离子调控链置换反应速率的情况考察第82-84页
        3.4.7 缝合Toehold活化策略的通用性考察第84-88页
            3.4.7.1 ATP响应的缝合Toehold活化策略引发的链置换反应原理第84-85页
            3.4.7.2 ATP响应的组合Toehold活化策略引发的链置换反应可行性验证第85-86页
            3.4.7.3 ATP调控链置换反应速率的情况考察第86-88页
    3.5 结论第88-89页
    3.6 参考文献第89-92页
第四章 DNA结构开关触发的免标记荧光放大方法用于尿嘧啶糖基化酶和抑制剂的筛选第92-112页
    4.1 引言第92-93页
    4.2 实验部分第93-96页
        4.2.1 仪器装置第93页
        4.2.2 材料与试剂第93-95页
        4.2.3 实验步骤第95-96页
            4.2.3.0 高压灭菌第95页
            4.2.3.1 DNA的退火第95页
            4.2.3.2 荧光放大方法用于UDG活性的检测和抑制剂筛选第95-96页
            4.2.3.3 荧光强度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96页
            4.2.3.4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第9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6-107页
        4.3.1 基于构象可变式探针一个碱基移除的荧光放大方法检测UDG的原理第96-97页
        4.3.2 构象转变机制和荧光放大功能的证明第97-99页
        4.3.3 构象可变式探针的设计第99-101页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101-104页
        4.3.5 体系的传感性能第104-107页
            4.3.5.1 灵敏度考察第104-105页
            4.3.5.2 特异性考察第105-106页
            4.3.5.3 抑制剂筛选第106-107页
    4.4 结论第107-108页
    4.5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第五章 基于DNA三向节活化的杂交链式反应用于尿嘧啶DNA糖基化酶和DNA甲基化转移酶的高灵敏检测第112-142页
    5.1 引言第112-113页
    5.2 实验部分第113-117页
        5.2.1 仪器装置第113页
        5.2.2 材料与试剂第113-114页
        5.2.3 实验步骤第114-117页
            5.2.3.1 高压灭菌第114-115页
            5.2.3.2 DNA的退火第115页
            5.2.3.3 UDG与其识别探针作用以及M.SssI与其识别探针的作用第115页
            5.2.3.4 杂交链式反应的进行第115页
            5.2.3.5 染料的加入以及荧光测定第115-116页
            5.2.3.6 UDG以及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的筛选第116页
            5.2.3.7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以及实际样品的检测第116-11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7-137页
        5.3.1 DNA三向节活化为基础的杂交链式反应检测UDG酶活性原理第117-119页
        5.3.2 DNA三向节活化的杂交链式反应检测UDG活性的可行性分析第119-121页
        5.3.3 UDG酶识别探针的设计第121-123页
        5.3.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123-127页
        5.3.5 DNA三向节活化的杂交链式反应用于检测UDG活性第127-131页
            5.3.5.1 灵敏度第127-128页
            5.3.5.2 特异性考察第128-129页
            5.3.5.3 细胞裂解液中UDG酶活性的测定第129-130页
            5.3.5.4 抑制剂筛选第130-131页
        5.3.6 DNA三向节活化的杂交链式反应用于检测M.SssI活性原理第131-133页
        5.3.7 DNA三向节活化的杂交链式反应检测M.SssI活性的可行性研究第133-134页
        5.3.8 DNA三向节活化的杂交链式反应检测M.SssI活性的性能第134-137页
            5.3.8.1 灵敏度第134-135页
            5.3.8.2 特异性第135-136页
            5.3.8.3 抑制剂筛选第136-137页
    5.4 结论第137-138页
    5.5 参考文献第138-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44-145页
附件第145-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项目业主索赔管理体系研究
下一篇:面向异构计算的能效感知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