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 引言 | 第9-20页 |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发现及病害的流行 | 第9页 |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 | 第9-11页 |
1.3 寄主的范围 | 第11页 |
1.4 SRBSDV的传播介体及其传毒特性 | 第11-12页 |
1.5 SRBSDV的病原特性、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2-13页 |
1.6 SRBSDV的分类地位 | 第13-14页 |
1.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 | 第14页 |
2. 病毒在介体昆虫内的侵染循回 | 第14-17页 |
2.1 非循回型病毒在介体内的侵染 | 第15页 |
2.2 循回型病毒在介体内的侵染循回 | 第15-17页 |
3. 病毒与介体昆虫亲和性识别机制的研究 | 第17-19页 |
4. 昆虫体外细胞培养的应用 | 第19页 |
4.1 昆虫体外细胞培养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页 |
4.2 昆虫体外细胞培养体系的应用现状 | 第19页 |
5.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二 材料和方法 | 第20-2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20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1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带毒和传毒差异 | 第21-23页 |
2.1.1 饲毒 | 第21页 |
2.1.2 单虫单苗传毒 | 第21页 |
2.1.3 总RNA的提取 | 第21页 |
2.1.4 RT-PCR方法扩增SRBSDV P9-1和P10的基因片段 | 第21-23页 |
2.2 SRBSDV在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体内侵染循回过程的差异 | 第23-25页 |
2.2.1 抗体与荧光素交联 | 第23-24页 |
2.2.2 昆虫的解剖 | 第24页 |
2.2.3 昆虫体内血淋巴的提取 | 第24页 |
2.2.4 免疫荧光操作 | 第24-25页 |
2.3 SRBSDV在两种介体培养细胞体系中的增殖差异 | 第25-26页 |
2.3.1 病毒的提取 | 第25页 |
2.3.2 SRBSDV侵染两种介体培养细胞 | 第25-26页 |
三 结果 | 第26-33页 |
3.1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获毒和传毒率的差异 | 第26页 |
3.2 SRBSDV在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体内侵染循回过程的差异 | 第26-30页 |
3.2.1 SRBSDV在两种介体昆虫体内的定位 | 第26-30页 |
3.2.2 SRBSDV不能达到灰飞虱的血淋巴 | 第30页 |
3.3 SRBSDV在两种介体培养细胞体系中的增殖存在差异 | 第30-33页 |
3.3.1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原代细胞的培养 | 第31页 |
3.3.2 病毒在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培养细胞内的差异分布 | 第31-33页 |
四 讨论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