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1 研究问题来源 | 第11页 |
1.2 植物启动子的基本结构 | 第11-13页 |
1.2.1 转录起始位点 | 第12页 |
1.2.2 TATA-box | 第12页 |
1.2.3 CAAT-box | 第12页 |
1.2.4 GC-box | 第12-13页 |
1.2.5 特有上游调控元件 | 第13页 |
1.3 启动子的分类 | 第13-19页 |
1.3.1 组成型启动子 | 第13-15页 |
1.3.2 诱导型启动子 | 第15-16页 |
1.3.3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 第16-19页 |
1.4 植物启动子的克隆方法 | 第19-22页 |
1.4.1 利用基因组文库筛选启动子 | 第20页 |
1.4.2 启动子探针载体捕获启动子 | 第20页 |
1.4.3 利用PCR技术克隆启动子 | 第20-22页 |
1.5 启动子功能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1.5.1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预测 | 第22页 |
1.5.2 实验分析法 | 第22-24页 |
1.6 报告基因在启动子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6.1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 | 第24-25页 |
1.6.2 β-葡萄糖甘酸酶(GUS)基因 | 第25-26页 |
1.7 抗逆相关基因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26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8.1 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27-28页 |
1.8.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1.2 正常生长条件下实验材料的收集 | 第29页 |
2.1.3 试剂耗材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7页 |
2.2.1 非生物胁迫处理 | 第29-30页 |
2.2.2 主要溶液的成分及其配制 | 第30-32页 |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4 总RNA的提取 | 第33页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对表达量 | 第33-35页 |
2.2.6 普通PCR反应 | 第35-36页 |
2.2.7 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57页 |
3.1 正常生长条件下TaFRAs启动子表达和功能分析 | 第37-46页 |
3.1.1 转基因水稻阳性植株鉴定 | 第37-38页 |
3.1.2 RNA质量和特异性检测 | 第38页 |
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8-40页 |
3.1.4 不同时期启动子特异性分析 | 第40-45页 |
3.1.5 不同启动子功能特异性分析 | 第45-46页 |
3.2 非生物胁迫条件下TaFRAs启动子功能分析 | 第46-52页 |
3.2.1 不同胁迫条件下四种启动子的表达差异 | 第46-51页 |
3.2.2 不同启动子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分析 | 第51-52页 |
3.3 MITE元件缺失对表达调控的影响 | 第52-57页 |
3.3.1 正常生长条件下MITE元件功能分析 | 第53-55页 |
3.3.2 非生物胁迫条件下MITE元件功能分析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7-61页 |
4.1 TaFRA三个串联基因簇启动子的表达分工 | 第57-58页 |
4.1.1 正常生长条件下时空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57-58页 |
4.1.2 非生物胁迫条件下时空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58页 |
4.2 MITE元件缺失对表达调控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1 正常生长条件下对启动子表达调控的影响 | 第59页 |
4.2.2 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对启动子表达调控的影响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