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 | 第12页 |
1.2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危害与症状 | 第12-13页 |
1.3 小麦孢囊线虫病病原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4 禾谷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1.5 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策略 | 第15页 |
2 二穗短柄草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1 短柄草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2.2 现行模式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3 二穗短柄草应用前景 | 第18页 |
3 植物抗线虫机制的研究 | 第18-22页 |
3.1 植物组织结构抗性 | 第18-19页 |
3.2 植物抗线虫生理生化基础 | 第19-21页 |
3.3 植物与线虫非亲和互作 | 第21页 |
3.4 抗线虫基因的研究 | 第21-22页 |
4 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4.1 差异表达基因概述 | 第22页 |
4.2 表达谱分析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禾谷孢囊线虫对二穗短柄草及小麦侵染研究 | 第25-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2.1 禾谷孢囊线虫对二穗短柄草及小麦趋性比较 | 第27-30页 |
2.2 禾谷孢囊线虫在二穗短柄草Bd21及小麦根内生活史观察 | 第30-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二穗短柄草抗禾谷孢囊线虫生理生化机制 | 第36-47页 |
第一节 禾谷孢囊线虫侵染二穗短柄草Bd21根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6-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2.1 禾谷孢囊线虫侵染二穗短柄草Bd21后根尖细胞形态观察 | 第37-38页 |
2.2 二穗短柄草Bd21根部石蜡切片观察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禾谷孢囊线虫侵染对二穗短柄草Bd21及小麦根部防御酶的影响 | 第4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2.1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 第43页 |
2.2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 第43-44页 |
2.3 禾谷孢囊线虫侵染二穗短柄草Bd21后根组织H_2O_2积累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47-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7-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72页 |
2.1 RNA提取质量检测 | 第51-52页 |
2.2 测序质量评估 | 第52-54页 |
2.3 样品数据比对统计 | 第54-56页 |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56页 |
2.5 Gene Ontology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56-60页 |
2.6 Pathway富集显著性分析 | 第60-66页 |
2.7 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深入分析 | 第66-72页 |
3 讨论 | 第72-76页 |
3.1 二穗短柄草根组织RNA提取的探讨 | 第72页 |
3.2 显著性差异分析及pathway分析 | 第72-73页 |
3.3 候选抗性相关基因分析 | 第73-74页 |
3.4 二穗短柄草抗禾谷孢囊线虫机制分析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