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铝合金TIG焊及FSW焊残余应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2219 铝合金焊接方法简介 | 第10-13页 |
1.2.1 钨极氩弧焊 | 第10-11页 |
1.2.2 搅拌摩擦焊 | 第11-13页 |
1.3 焊接残余应力简介 | 第13-16页 |
1.3.1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及危害 | 第13-14页 |
1.3.2 焊接残余应力的表征 | 第14-15页 |
1.3.3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3 焊接方法及焊接参数 | 第20-22页 |
2.3.1 钨极氩弧焊 | 第20-21页 |
2.3.2 搅拌摩擦焊 | 第21-22页 |
2.4 应力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2.5 应力测量设备 | 第23页 |
2.5.1 X射线衍射仪 | 第23页 |
2.5.2 X射线应力仪 | 第23页 |
2.6 样品表面预处理方法及粗糙度表征 | 第23-24页 |
2.6.1 物理方法 | 第23-24页 |
2.6.2 化学方法 | 第24页 |
2.6.3 粗糙度表征方法及设备 | 第24页 |
2.7 有限元模拟 | 第24-27页 |
2.7.1 有限元求解边界条件 | 第25-26页 |
2.7.2 焊接热分析 | 第26页 |
2.7.3 焊接残余应力 | 第26-27页 |
2.8 局部感应加热热处理 | 第27-29页 |
2.8.1 电磁感应基本原理 | 第27页 |
2.8.2 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 | 第27-28页 |
2.8.3 感应加热装置 | 第28-29页 |
第3章 粗糙度对X射线应力测量的影响分析 | 第29-43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内标法标定仪器误差并确定 θ0 | 第29-30页 |
3.3 粗糙度表征结果及分析 | 第30-33页 |
3.3.1 物理方法 | 第30-32页 |
3.3.2 化学方法 | 第32-33页 |
3.4 残余应力测量及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3.4.1 样品测试位置的研究 | 第33-34页 |
3.4.2 精扫结果 | 第34-36页 |
3.4.3 物理法预处理后应力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3.4.4 化学法预处理后应力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2219 铝合金焊接残余应力模拟与实测 | 第43-6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2219 铝合金钨极氩弧焊 | 第43-53页 |
4.2.1 焊缝区宏观观察 | 第43页 |
4.2.2 MSC.MARC有限元模拟 | 第43-48页 |
4.2.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4.2.4 残余应力测量 | 第51-53页 |
4.3 2219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 | 第53-60页 |
4.3.1 焊缝区金相宏观观察 | 第53页 |
4.3.2 MSC.MARC有限元模拟 | 第53-56页 |
4.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4.3.4 纵向残余应力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4.4 两种焊接方法残余应力对比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局部感应加热热处理有限元模拟 | 第62-69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局部感应加热热处理 | 第62-64页 |
5.3 MSC.MARC有限元模拟 | 第64页 |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5.4.1 温度场云图 | 第64-65页 |
5.4.2 温度场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5.4.3 残余应力场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