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陕西高速公路沿线房建供冷供暖特点及现状 | 第16-28页 |
2.1 陕西高速公路网 | 第16-18页 |
2.1.1 陕西高速公路分布特点 | 第16-17页 |
2.1.2 陕西高速公路沿线房建分布特点 | 第17-18页 |
2.2 高速公路房建设施建筑特点 | 第18-23页 |
2.2.1 建筑规模特点 | 第18-20页 |
2.2.2 建筑容积率特点 | 第20页 |
2.2.3 建筑负荷特点 | 第20-22页 |
2.2.4 建筑跨区域特点 | 第22-23页 |
2.3 供冷供暖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6页 |
2.3.1 供冷供暖现状 | 第23-25页 |
2.3.2 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6-28页 |
3 陕西高速公路沿线房建不同供冷供暖模式特点分析 | 第28-40页 |
3.1 供冷供暖模式特点分析 | 第28-30页 |
3.1.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组成及特点 | 第28-29页 |
3.1.2 土壤源热泵系统组成及特点 | 第29-30页 |
3.1.3 多联机系统组成及特点 | 第30页 |
3.1.4 燃气(燃油)锅炉加分体空调系统组成及特点 | 第30页 |
3.2 陕西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供冷供暖模式工程实例 | 第30-37页 |
3.2.1 房建设施利用地下水源热泵实例分析 | 第30-33页 |
3.2.2 房建设施利用多联机实例分析 | 第33-35页 |
3.2.3 房建设施利用燃油锅炉加分体空调实例分析 | 第35-37页 |
3.2.4 各工程实例能效和能耗对比分析 | 第37页 |
3.3 供冷供暖模式运行安全可靠性分析 | 第37-38页 |
3.3.1 运行调控可实现性分析 | 第37-38页 |
3.3.2 运行风险分析 | 第38页 |
3.3.3 运行维护难易度分析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地源热泵技术适用性评价体系及技术适用性分区 | 第40-58页 |
4.1 地源热泵技术的适用条件 | 第40-41页 |
4.1.1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适用条件 | 第40页 |
4.1.2 土壤源热泵技术适用条件 | 第40-41页 |
4.2 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4.2.1 层次分析法概念及步骤 | 第41-43页 |
4.2.2 熵权法概念及步骤 | 第43-44页 |
4.2.3 组合权重的计算 | 第44页 |
4.3 地源热泵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4-46页 |
4.3.1 地下水源热泵评价要素指标选取 | 第44-45页 |
4.3.2 土壤源热泵评价要素指标选取 | 第45页 |
4.3.3 地源热泵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4 评价要素的权重计算 | 第46-52页 |
4.4.1 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第46-49页 |
4.4.2 熵权法的权重计算 | 第49-51页 |
4.4.3 组合权重计算 | 第51-52页 |
4.5 分区结果 | 第52-56页 |
4.5.1 地源热泵系统评价指标评分 | 第52-54页 |
4.5.2 陕西省水文地质分区情况 | 第54-55页 |
4.5.3 陕西地源热泵技术适用性分区结果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陕西高速公路沿线房建供冷供暖模式综合性评价 | 第58-84页 |
5.1 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负荷情况 | 第58-67页 |
5.1.1 陕西典型气象年气候特点 | 第58-61页 |
5.1.2 DeST建模计算 | 第61-63页 |
5.1.3 房建设施负荷情况分区 | 第63-65页 |
5.1.4 各区冷热负荷指标选取 | 第65-67页 |
5.2 经济性评价 | 第67-78页 |
5.2.1 初投资费用计算 | 第68-71页 |
5.2.2 运行费用计算 | 第71-73页 |
5.2.3 费用年值计算结果 | 第73-75页 |
5.2.4 敏感性分析 | 第75-78页 |
5.3 节能性评价 | 第78-79页 |
5.4 综合性评价 | 第79-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