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工程结构考虑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影响的地震响应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45页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4页
    1.2 混凝土大坝抗震分析及抗震安全性评价的关键问题第14-39页
        1.2.1 坝体—地基—库水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第14-17页
        1.2.2 混凝土大坝地震动输入问题第17-19页
        1.2.3 混凝土力学离散—接触—损伤—断裂问题第19-31页
        1.2.4 混凝土大坝抗震分析方法第31-34页
        1.2.5 坝体—地基—库水体系抗震安全性评价第34-39页
    1.3 地基—冷却塔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关键问题第39-42页
        1.3.1 行波效应问题研究进展第39-40页
        1.3.2 冷却塔抗震分析问题研究进展第40-42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42-45页
        1.4.1 本文研究目的第42页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42-43页
        1.4.3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3-45页
2 最大可信地震下重力坝三维非线性灾变分析第45-58页
    2.1 引言第45-46页
    2.2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46-47页
    2.3 接触单元及粘聚区材料模型第47-48页
    2.4 数值计算第48-55页
        2.4.1 材料参数及计算荷载第48-49页
        2.4.2 全坝段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第49-51页
        2.4.3 各坝段顺水向位移第51页
        2.4.4 坝踵滑移时程第51-52页
        2.4.5 坝踵、横缝张开度时程第52-54页
        2.4.6 震后静力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第54-55页
    2.5 多组地震波分析结果第55-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 粘弹性人工边界及相应地震动输入方式第58-76页
    3.1 引言第58-60页
    3.2 粘弹性人工边界地震动输入第60-66页
    3.3 粘弹性人工边界参数探讨第66-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4 不同地震动输入机制下重力坝非线性分析第76-104页
    4.1 引言第76-77页
    4.2 工程实例分析第77-103页
        4.2.1 工程概况及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第77-88页
        4.2.2 静力及模态分析第88-94页
        4.2.3 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第94-101页
        4.2.4 粘弹性边界模型计算结果第101-103页
    4.3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5 考虑行波效应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地震动输入第104-120页
    5.1 引言第104-105页
    5.2 考虑SH波入射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地震动输入第105-110页
    5.3 地震动输入方法验证算例分析——入射SH波情况第110-113页
    5.4 考虑LOVE面波入射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地震动输入第113-117页
    5.5 地震动输入方法验证算例分析——入射LOVE面波情况第117-119页
    5.6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6 考虑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冷却塔结构自振特性分析第120-135页
    6.1 引言第120-121页
    6.2 大型双曲冷却塔结构简介第121-122页
    6.3 某冷却塔结构自振特性分析算例第122-129页
        6.3.1 工程概况及地基—冷却塔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22-124页
        6.3.2 地基刚度变化对地基—冷却塔结构体系自振特性的影响第124-129页
    6.4 考虑承台、基桩协同工作的冷却塔动力特性分析第129-134页
        6.4.1 承台—基桩—冷却塔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29-131页
        6.4.2 承台—基桩—冷却塔结构体系自振特性分析第131-134页
    6.5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7 考虑行波效应及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冷却塔地震反应分析第135-180页
    7.1 引言第135-137页
    7.2 研究思路第137页
    7.3 结构阻尼系数的选取方法第137-139页
    7.4 地震动输入信息第139-140页
    7.5 计算模型基本情况第140-142页
    7.6 地基刚度变化对冷却塔无质量地基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第142-153页
        7.6.1 环基支承点及地表自由场运动第142-144页
        7.6.2 上部冷却塔结构的动力响应第144-147页
        7.6.3 塔筒内力及X支柱内力第147-151页
        7.6.4 地震动频谱分析第151-153页
    7.7 粘弹性人工边界一致地震动输入结果第153-163页
        7.7.1 环基支承点及地表自由场运动第153-156页
        7.7.2 上部塔筒结构的动力响应第156-158页
        7.7.3 塔筒内力沿高度变化第158-160页
        7.7.4 X支柱内力幅值沿环向变化第160-162页
        7.7.5 地震动频谱分析第162-163页
    7.8 冷却塔水平SH波入射考虑行波效应影响分析第163-173页
        7.8.1 环基支承点及地表自由场运动第163-166页
        7.8.2 上部塔筒结构的动力响应第166-169页
        7.8.3 塔筒内力沿高度变化第169-171页
        7.8.4 X支柱内力幅值沿环向变化第171-173页
    7.9 LOVE面波入射考虑行波效应影响分析第173-175页
        7.9.1 环基支承点及地表自由场运动第173-174页
        7.9.2 塔筒内力沿高度变化第174-175页
    7.10 塔筒主应力及变形结果第175-178页
        7.10.1 塔筒最大主应力值对比第175-177页
        7.10.2 塔筒最大变形对比第177-178页
    7.11 本章小结第178-180页
8 主要结论及展望第180-183页
    8.1 主要结论第180-181页
    8.2 展望第181-183页
致谢第183-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95页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相关论文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哈佛框架的S公司财务分析
下一篇: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