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质酸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3页 |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第9页 |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9页 |
1.1.2 纳入标准 | 第9页 |
1.1.3 排除标准 | 第9页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9-10页 |
1.3 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瘢痕疙瘩严重程度的评分标准及分类 | 第10-11页 |
1.3.2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1.3.3 观察指标 | 第12页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12-13页 |
2 结果 | 第13-26页 |
2.1 随访情况 | 第13页 |
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13页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13-22页 |
2.4 两组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 | 第22-23页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温哥华量表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2.6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2.7 两组治疗方法副作用及复发情况比较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30页 |
4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综述 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 第34-4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