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扩散段流态的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1.2.2 改善扩散段流态的研究成果及分析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大扩散角明渠物理模型设计及研究方案 | 第16-26页 |
2.1 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2.2 模型设计 | 第18-24页 |
2.2.1 模型比尺 | 第18页 |
2.2.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18-21页 |
2.2.3 量测内容及设备 | 第21页 |
2.2.4 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 第21-24页 |
2.3 宽浅扩散段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工况 | 第24-26页 |
2.3.1 普通玻璃水槽模型试验工况 | 第24-25页 |
2.3.2 有机玻璃水槽模型试验工况 | 第25-26页 |
3 大扩散角玻璃水槽明渠水流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6-48页 |
3.1 单侧扩散角 8°时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26-31页 |
3.1.1 扩散段流态分析 | 第26-27页 |
3.1.2 观测断面流速分布情况 | 第27-30页 |
3.1.3 沿程水面线分布 | 第30-31页 |
3.1.4 扩散段能量损失分析 | 第31页 |
3.2 单侧扩散角 15°时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31-36页 |
3.2.1 扩散段流态分析 | 第31-32页 |
3.2.2 观测断面流速分布情况 | 第32-34页 |
3.2.3 沿程水面线分布 | 第34-35页 |
3.2.4 扩散段能量损失分析 | 第35-36页 |
3.3 单侧扩散角 30°时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36-40页 |
3.3.1 扩散段流态分析 | 第36页 |
3.3.2 观测断面流速分布情况 | 第36-38页 |
3.3.3 沿程水面线分布 | 第38-39页 |
3.3.4 扩散段能量损失分析 | 第39-40页 |
3.4 单侧扩散角 45°时的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40-44页 |
3.4.1 扩散段流态分析 | 第40页 |
3.4.2 观测断面流速分布情况 | 第40-42页 |
3.4.3 沿程水面线分布 | 第42-43页 |
3.4.4 扩散段能量损失分析 | 第43-44页 |
3.5 扩散段各个扩散角方案试验成果综合分析 | 第44-48页 |
3.5.1 不同扩散角下扩散段流态分析 | 第44页 |
3.5.2 扩散段入口水流强度与扩散角度和过流能力的关系 | 第44-46页 |
3.5.3 不同扩散角下扩散段的能量损失 | 第46-48页 |
4. 有机玻璃水槽扩散段水流特性研究 | 第48-52页 |
4.1 无控导时扩散段流态 | 第48-52页 |
4.1.1 主流偏移 | 第48-49页 |
4.1.2 主流居中 | 第49-52页 |
5 大扩散角明渠流控导措施研究 | 第52-63页 |
5.1 三角翼体型的设计与研究 | 第52-53页 |
5.2 有机玻璃水槽加装三角翼后扩散段水流特性研究 | 第53-56页 |
5.2.1 无配流孔三角翼 | 第53-55页 |
5.2.2 有配流孔三角翼 | 第55-56页 |
5.3 普通玻璃水槽加装三角翼试验 | 第56-63页 |
5.3.1 无配流孔三角翼模型试验 | 第57-58页 |
5.3.2 有配流孔三角翼模型试验 | 第58-63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