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稀有金属冶炼论文--稀土金属冶炼论文

熔盐体系中Sm在不同阴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合金制备的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熔盐和熔盐电解第11-13页
        1.1.1 熔盐简介第11页
        1.1.2 熔盐电解第11-12页
        1.1.3 熔盐电解的优点第12-13页
    1.2 铝合金及铝稀土合金第13页
    1.3 镍合金及镍稀土合金第13页
    1.4 铜合金及铜稀土合金第13-14页
    1.5 锌合金及锌稀土合金第14页
    1.6 稀土元素Sm及其合金第14-15页
    1.7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9页
        1.7.1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7.2 研究现状第16-17页
        1.7.3 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19-27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19-20页
    2.2 电解质与实验装置第20-23页
        2.2.1 三电极体系第20-22页
        2.2.2 电解槽的结构第22页
        2.2.3 熔盐电解质第22-23页
    2.3 电化学实验测试方法第23-24页
        2.3.1 循环伏安法第23页
        2.3.2 方波伏安法第23-24页
        2.3.3 稳态极化法第24页
        2.3.4 开路计时电位法第24页
        2.3.5 反向计时电位法第24页
    2.4 实验流程第24-25页
    2.5 样品的分析第25-26页
        2.5.1 X射线衍射仪(XRD)第25页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5-26页
        2.5.3 能谱仪(EDS)第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钐离子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机理研究第27-39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循环伏安第27-28页
    3.3 Sm(Ⅲ)/Sm(Ⅱ)的可逆性第28-30页
    3.4 方波伏安第30页
    3.5 扩散系数第30-32页
    3.6 开路计时电位第32-33页
    3.7 稳态极化法第33-34页
    3.8 反向计时电位法第34-37页
    3.9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熔盐电解法制备Sm-M(M=Al、Ni、Cu、Zn)合金第39-68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SmCl_3在Al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第39-43页
        4.2.1 循环伏安第39-40页
        4.2.2 方波伏安第40页
        4.2.3 稳态极化法第40-42页
        4.2.4 开路计时电位第42-43页
    4.3 SmCl_3在Ni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第43-47页
        4.3.1 循环伏安第43-44页
        4.3.2 方波伏安第44-45页
        4.3.3 稳态极化法第45-46页
        4.3.4 开路计时电位第46-47页
    4.4 SmCl_3在Cu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第47-53页
        4.4.1 循环伏安第47-49页
        4.4.2 方波伏安第49-50页
        4.4.3 稳态极化法第50-51页
        4.4.4 开路计时电位第51-53页
    4.5 SmCl_3在液态Zn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第53-55页
        4.5.1 循环伏安第53-54页
        4.5.2 方波伏安第54页
        4.5.3 开路计时电位第54-55页
    4.6 电解法制备Sm-M(M=Al、Ni、Cu、Zn)合金及沉积物表征第55-67页
        4.6.1 固体Al电极上Al-Sm合金的制备及沉积物表征第56-59页
        4.6.2 固体Ni电极上Ni-Sm合金的制备及沉积物表征第59-62页
        4.6.3 固体Cu电极上Cu-Sm合金的制备及沉积物表征第62-64页
        4.6.4 液态Zn电极上Zn-Sm合金的制备及沉积物表征第64-67页
    4.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形貌ZnO的控制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觉的地空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