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概述 | 第8-16页 |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8-10页 |
(一) 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8-9页 |
(二) 刑事和解制度的要素 | 第9-10页 |
二、刑事和解与相关概念之比较 | 第10-16页 |
(一)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 | 第10-12页 |
(二) 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 | 第12-14页 |
(三) 刑事和解与私了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一、刑事和解的政治哲学依据 | 第16-17页 |
(一) 社会契约论 | 第16页 |
(二) 主体性理论 | 第16-17页 |
二、刑事和解的经济学依据 | 第17-18页 |
三、刑事和解的刑法学依据 | 第18-23页 |
(一) 刑法的谦抑主义 | 第18-19页 |
(二) 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理论 | 第19页 |
(三) 目的刑理论 | 第19-21页 |
(四) 刑法基本原则的转变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相关实践考察 | 第23-30页 |
一、外国刑事和解的主要模式与评析 | 第23-25页 |
(一) 外国刑事和解模式介绍 | 第23-24页 |
(二) 外国刑事和解模式评析 | 第24-25页 |
二、我国的刑事和解实践 | 第25-30页 |
(一) 我国刑事和解的实践模式 | 第25-29页 |
(二) 我国刑事和解的模式甄选建议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制度正当化实施的基本问题 | 第30-36页 |
一、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 | 第30-32页 |
(一)明确刑事和解制度的定位 | 第30页 |
(二) 摒除司法部门考核指标的阻碍 | 第30-31页 |
(三) 明晰司法部门犯罪构成的认定 | 第31页 |
(四) 保障和解双方真实意思的体现 | 第31-32页 |
二、刑事和解程序的运行 | 第32-34页 |
(一) 规范正当程序 | 第32页 |
(二) 保证平等原则 | 第32-33页 |
(三) 澄清司法作用 | 第33-34页 |
三、刑事和解程序的目标控制 | 第34-36页 |
(一) 公共利益的保障 | 第34页 |
(二) 一般预防的实现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6-49页 |
一、程序参与人员及程序启动 | 第36-40页 |
(一) 主要参与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 第36-38页 |
(二) 程序的启动模式 | 第38-39页 |
(三) 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 | 第39-40页 |
二、刑事和解程序的准备及实施内容 | 第40-44页 |
(一) 和解会议的形式选择 | 第40-41页 |
(二) 刑事和解准备工作 | 第41页 |
(三) 刑事和解程序的具体运作 | 第41-44页 |
三、刑事和解程序的救济措施和配套措施 | 第44-49页 |
(一) 刑事和解程序的救济措施 | 第45页 |
(二) 刑事和解程序的配套措施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