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有关商业信用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基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3 可行性分析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商业信用管理的有关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商业信用的概念和特点 | 第19-20页 |
2.1.1 信用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商业信用的特点 | 第20页 |
2.2 西方商业信用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2.2.1 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2 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 国内商业信用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1 “3+1”信用管理模式理论 | 第22页 |
2.3.2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理论 | 第22-23页 |
2.3.3 双链条全程控制模式理论 | 第23页 |
2.3.4 企业全面信用管理模式理论 | 第23页 |
2.4 应收账款管理涉及的有关成本 | 第23-24页 |
2.4.1 机会成本 | 第23-24页 |
2.4.2 管理成本 | 第24页 |
2.4.3 坏账成本 | 第24页 |
2.5 应收账款管理的信用政策 | 第24-26页 |
第3章 HB公司基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 第26-37页 |
3.1 企业介绍 | 第26页 |
3.2 HB公司基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0页 |
3.2.1 航油加注业务流程繁琐 | 第26-27页 |
3.2.2 应收账款规模庞大 | 第27-29页 |
3.2.3 信用管理不完善 | 第29-30页 |
3.2.4 催款方式单一 | 第30页 |
3.3 HB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3.3.1 HB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外部原因 | 第31-33页 |
3.3.2 HB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内部原因 | 第33-37页 |
第4章 完善HB公司基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管理建议 | 第37-57页 |
4.1 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 | 第37-40页 |
4.1.1 设立账务信息中心 | 第37-38页 |
4.1.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第38-40页 |
4.2 事前管理 | 第40-46页 |
4.2.1 建立大数据中心 | 第40-41页 |
4.2.2 改进客户评分等级方法 | 第41-45页 |
4.2.3 建议建立灵活、有效的折扣政策 | 第45-46页 |
4.3 事中管理 | 第46-49页 |
4.3.1 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 第46-47页 |
4.3.2 加强合同管理 | 第47-48页 |
4.3.3 探索资产抵押和置换方式 | 第48页 |
4.3.4 建立电子结算平台 | 第48-49页 |
4.4 事后管理 | 第49-53页 |
4.4.1 进一步完善对逾期款项的催收措施 | 第49-52页 |
4.4.2 建立对严重违约的客户采取停止和限制供油的措施 | 第52-53页 |
4.4.3 与行政主管部门有效沟通 | 第53页 |
4.5 建立审计监督机制 | 第53-57页 |
4.5.1 设立信用管理内部审计机构 | 第54页 |
4.5.2 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内部审计流程 | 第54-55页 |
4.5.3 开展多渠道监督方式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