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自然资源负债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 第12页 |
1.2.2 有利于解决我国资源环境责任主体缺失 | 第12页 |
1.2.3 有利于改善我国资源环境管理现状 | 第12-13页 |
1.2.4 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路径 | 第15-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1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 第16页 |
2.1.2 各国自然资源核算实践 | 第16-17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1 不确认自然资源负债 | 第17-18页 |
2.2.2 确认自然资源负债 | 第18-19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第3章 自然资源负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3.2 绿色GDP理论 | 第20页 |
3.3 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 第20-21页 |
3.4 环境会计理论 | 第21页 |
3.5 生态文明建设 | 第21页 |
3.6 受托责任理论 | 第21-22页 |
第4章 负债、环境负债与自然资源负债 | 第22-31页 |
4.1 负债的法律意义与会计解释 | 第22-23页 |
4.1.1 负债的形成与法律界定 | 第22页 |
4.1.2 会计中的负债 | 第22-23页 |
4.1.3 对负债的总结 | 第23页 |
4.2 环境负债的定义与内容 | 第23-25页 |
4.2.1 环境负债最初形态与各国法律规范 | 第23-24页 |
4.2.2 环境负债的定义 | 第24-25页 |
4.2.3 对环境负债的总结 | 第25页 |
4.3 负债、环境负债与自然资源负债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4.3.1 负债与环境负债之间的关系 | 第25页 |
4.3.2 自然资源负债与负债、环境负债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4.4 自然资源负债 | 第26-31页 |
4.4.1 自然资源的概念 | 第26-27页 |
4.4.2 对自然资源负债的认识 | 第27-29页 |
4.4.3 自然资源负债的定义 | 第29-31页 |
第5章 自然资源负债核算框架 | 第31-41页 |
5.1 自然资源负债主体假设 | 第31-32页 |
5.1.1 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 第31页 |
5.1.2 自然资源受托责任 | 第31-32页 |
5.1.3 负债的责任主体 | 第32页 |
5.2 自然资源负债计量假设 | 第32-34页 |
5.2.1 实物量 | 第33页 |
5.2.2 价值量 | 第33页 |
5.2.3 质量 | 第33-34页 |
5.3 自然资源负债的分类 | 第34页 |
5.4 自然资源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 第34-36页 |
5.4.1 自然资源负债的确认 | 第34-35页 |
5.4.2 自然资源负债的计量 | 第35-36页 |
5.5 自然资源负债账户设计 | 第36-39页 |
5.6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表式设计 | 第39-41页 |
第6章 自然资源负债研究的现实考量 | 第41-44页 |
6.1 自然资源负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6.1.1 产权制度不明晰 | 第41页 |
6.1.2 数据获取问题 | 第41-42页 |
6.1.3 自然资源负债确认标准问题 | 第42页 |
6.2 自然资源负债研究的建议 | 第42-44页 |
6.2.1 完善我国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 | 第42页 |
6.2.2 建立部门分工协作工作机制 | 第42-43页 |
6.2.3 建立健全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