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汽车空调余热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汽车空调的发展 | 第9-10页 |
1.1.2 汽车余热制冷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喷射式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喷射器的理论发展 | 第11页 |
1.2.2 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3 汽车余热利用喷射式制冷的研究 | 第12页 |
1.3 蓄能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蓄能型空调的发展 | 第13-14页 |
1.3.2 相变材料在空调中应用研究 | 第14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喷射器的性能与特性的研究 | 第16-31页 |
2.1 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原理 | 第16-18页 |
2.2 喷射器工作原理与分类 | 第18-20页 |
2.2.1 喷射器的原理结构 | 第18-19页 |
2.2.2 喷射器的分类 | 第19-20页 |
2.3 喷射器的热力学过程 | 第20-22页 |
2.4 喷射器的关键特征结构参数 | 第22-24页 |
2.4.1 喷嘴的关键特征结构参数 | 第22-23页 |
2.4.2 混合室尺寸设计 | 第23-24页 |
2.5 喷射器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6 喷射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 | 第26-30页 |
2.6.1 制冷剂的选择 | 第26-27页 |
2.6.2 引射流体压力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2.6.3 工作流体压力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2.6.4 混合流体压力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尾气废热的喷射式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1-44页 |
3.1 微通道换热器 | 第31-39页 |
3.1.1 微通道冷凝器数学模型 | 第32-35页 |
3.1.2 微通道蒸发器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3.1.3 换热器尺寸参数 | 第37-39页 |
3.2 毛细管结构模型 | 第39-43页 |
3.2.1 毛细管的原理结构 | 第40页 |
3.2.2 毛细管的数学模型 | 第40-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喷射式制冷系统运行工况及传热特性 | 第44-67页 |
4.1 喷射式制冷系统性能参数 | 第44-45页 |
4.2 环境温度对制冷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 第45-52页 |
4.2.1 室内温度对制冷系统的影响 | 第46-49页 |
4.2.2 室外温度对制冷系统的影响 | 第49-52页 |
4.3 发生温度对制冷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 第52-56页 |
4.4 喷射器尺寸对制冷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 第56-59页 |
4.5 风量对制冷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 第59-66页 |
4.5.1 蒸发器风量对制冷系统的影响 | 第59-62页 |
4.5.2 冷凝器风量对制冷系统的影响 | 第62-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蓄能换热器的蓄冷与释冷特性实验研究 | 第67-89页 |
5.1 相变蓄冷器的设计 | 第67-70页 |
5.1.1 相变材料的选取 | 第67-68页 |
5.1.2 相变蓄冷器的结构 | 第68-69页 |
5.1.3 相变蓄冷器的尺寸 | 第69页 |
5.1.4 相变蓄冷器的容量 | 第69-70页 |
5.2 蓄能型制冷系统的原理 | 第70-71页 |
5.3 测量量及传感器的选择 | 第71-73页 |
5.4 相变蓄冷实验系统的介绍 | 第73-76页 |
5.4.1 各实验部件的参数 | 第73-74页 |
5.4.2 测点选择与数据记录 | 第74-76页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6-88页 |
5.5.1 相变蓄冷器蓄冷特性研究 | 第76-78页 |
5.5.2 相变蓄冷器释冷特性研究 | 第78-82页 |
5.5.3 蓄冷器边蓄边释特性研究 | 第82-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成果目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