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 1.3 本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 2 互连网络结构 | 第13-23页 | 
| 2.1 互连网络 | 第13-17页 | 
| 2.1.1 互连网络简介 | 第13-15页 | 
| 2.1.2 连网络结构 | 第15-17页 | 
| 2.2 常见的超立方体结构 | 第17-21页 | 
| 2.3 负载均衡技术 | 第21-23页 | 
| 2.3.1 负载均衡方法及分类 | 第22页 | 
| 2.3.2 网络负载均衡算法和实施要素 | 第22-23页 | 
| 3 基于交换的折叠立方体网络 | 第23-39页 | 
| 3.1 概述 | 第23-24页 | 
| 3.1.1 交换超立方体 | 第23-24页 | 
| 3.1.2 折叠超立方体 | 第24页 | 
| 3.2 交换折叠超立方体图论模型 | 第24-26页 | 
| 3.3 交换折叠超立方体拓扑性质 | 第26-32页 | 
| 3.4 交换折叠超立方体网络中的通信算法 | 第32-35页 | 
| 3.4.1 路由算法 | 第32-34页 | 
| 3.4.2 广播算法 | 第34-35页 | 
| 3.5 网络性能比较 | 第35-39页 | 
| 4 交换折叠超立方体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 第39-51页 | 
| 4.1 概论 | 第39-40页 | 
| 4.2 交换折叠超立方体负载均衡算法的设计 | 第40-46页 | 
| 4.2.1 算法的思想 | 第40-41页 | 
| 4.2.2 交换折叠超立方体负载均衡算法的改进 | 第41-46页 | 
| 4.3 容错超立方体负载均衡算法简介 | 第46-47页 | 
| 4.4 具有m容错度的交换折叠超立方体负载均衡算法 | 第47-51页 | 
| 4.4.1 交换折叠超立方体容错直径 | 第47页 | 
| 4.4.2 m容错度负载均衡算法 | 第47-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