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20世纪国外目录学传入中国的背景概述 | 第16-24页 |
2.1 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9年 | 第16-19页 |
2.2 第二阶段:1950年—1966年 | 第19-21页 |
2.3 第三阶段:1966—2000年 | 第21-22页 |
2.3.1 “文化大革命”期间 | 第21页 |
2.3.2 1977年以后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4页 |
3 国外目录学对中国目录学理论方面的影响 | 第24-37页 |
3.1 国外目录学理论研究情况 | 第24-25页 |
3.2 我国目录学理论论争 | 第25-36页 |
3.2.1 目录学研究对象的明确 | 第25-29页 |
3.2.2 目录学方法论的创新 | 第29-34页 |
3.2.3 目录学致用核心论的提出 | 第34-35页 |
3.2.4 目录学比较研究的进展 | 第35-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4 国外目录学对中国书目实践方面的影响 | 第37-47页 |
4.1 书目分类法的发展 | 第37-40页 |
4.1.1 梁启超与《西学书目表》 | 第37-38页 |
4.1.2 我国对外国书目分类法的引进与改进 | 第38-40页 |
4.2 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 | 第40-44页 |
4.2.1 索引的类型与作用 | 第40-42页 |
4.2.2 联合目录的探索与发展 | 第42页 |
4.2.3 国家书目的概况 | 第42-43页 |
4.2.4 在版编目的由来 | 第43-44页 |
4.2.5 书目工作标准化的开展 | 第44页 |
4.3 网络书目文献资源的组织与利用 | 第44-46页 |
4.3.1 网络书目文献资源的特点 | 第44-45页 |
4.3.2 网络书目文献资源的组织方法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5 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发展的不足及对中国未来目录学发展的启迪 | 第47-52页 |
5.1 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发展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5.1.1 中西目录学之间矛盾的存在 | 第47-48页 |
5.1.2 中国目录学输出的滞后性 | 第48页 |
5.1.3 书目工作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大 | 第48页 |
5.2 对中国未来目录学发展的启迪 | 第48-52页 |
5.2.1 处理好目录学实用化与辨章学术之间的关系 | 第49页 |
5.2.2 加强中西方目录学的交流 | 第49-50页 |
5.2.3 提高书目工作技术的水平 | 第50页 |
5.2.4 改进书目情报服务 | 第50-52页 |
6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