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插图索引 | 第16-20页 |
表格索引 | 第20-24页 |
1 绪论 | 第24-3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4-30页 |
1.1.1 车载通信的国家战略意义 | 第24-25页 |
1.1.2 车载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 第25-28页 |
1.1.3 车载场景电波传播模型的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1.2 车载无线传播信道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1.2.1 高速铁路无线信道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1.2.2 车对车无线信道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1.3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34-36页 |
1.4 各章节安排 | 第36-38页 |
2 高速铁路无线信道测量与复杂场景衰落信道建模 | 第38-68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相关工作综述 | 第39-40页 |
2.3 高速铁路场景分类标准 | 第40-44页 |
2.4 高速铁路测试系统及信道测量 | 第44-49页 |
2.4.1 高速铁路信道测试系统 | 第45页 |
2.4.2 高速铁路方向性基站天线及影响 | 第45-48页 |
2.4.3 高速铁路信道测量 | 第48-49页 |
2.5 高速铁路高架桥场景电波传播及衰落信道建模 | 第49-59页 |
2.5.1 高速铁路高架桥场景分析 | 第50-52页 |
2.5.2 衰落深度 | 第52页 |
2.5.3 小尺度衰落分布特性 | 第52-54页 |
2.5.4 Ricean分布K因子模型 | 第54-59页 |
2.6 高速铁路路堑场景电波传播及衰落信道建模 | 第59-66页 |
2.6.1 高速铁路路堑场景分析 | 第59-60页 |
2.6.2 衰落深度 | 第60-61页 |
2.6.3 小尺度衰落分布特性 | 第61-62页 |
2.6.4 Ricean分布K因子模型 | 第62-6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3 高速铁路大尺度传播信道建模 | 第68-92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相关工作综述 | 第69-70页 |
3.3 高速铁路路径损耗建模 | 第70-80页 |
3.3.1 天线增益校验及数据预处理 | 第71页 |
3.3.2 区域1路径损耗建模 | 第71-74页 |
3.3.3 区域2路径损耗建模 | 第74-78页 |
3.3.4 模型验证 | 第78-80页 |
3.4 高速铁路阴影衰落及相关性建模 | 第80-90页 |
3.4.1 阴影衰落分布 | 第80-82页 |
3.4.2 阴影衰落自相关特性 | 第82-83页 |
3.4.3 邻基站阴影衰落互相关特性 | 第83-88页 |
3.4.4 模型验证 | 第88-9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4 车对车网络复杂场景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 | 第92-142页 |
4.1 引言 | 第92-93页 |
4.2 相关工作综述 | 第93-95页 |
4.3 车对车信道测量 | 第95-102页 |
4.3.1 车对车信道测试系统 | 第95-97页 |
4.3.2 车对车信道测量场景 | 第97-101页 |
4.3.3 测量数据校准和预处理 | 第101-102页 |
4.4 车对车信道时变非平稳特征度量方法 | 第102-113页 |
4.4.1 矩阵相关距离判决法 | 第103-106页 |
4.4.2 频谱散度判决法 | 第106-108页 |
4.4.3 阴影衰落相关性判决法 | 第108页 |
4.4.4 判决方法比较 | 第108-113页 |
4.5 城市街区大型车体遮挡下无线信道的测量与建模 | 第113-126页 |
4.5.1 路径损耗 | 第113-118页 |
4.5.2 阴影衰落 | 第118-119页 |
4.5.3 小尺度衰落 | 第119-123页 |
4.5.4 时延扩展 | 第123-125页 |
4.5.5 信道参数互相关性 | 第125-126页 |
4.6 郊区交叉路场景下无线信道的测量与建模 | 第126-139页 |
4.6.1 交叉路场景描述及讨论 | 第126-129页 |
4.6.2 广义平稳区间 | 第129-130页 |
4.6.3 功率延迟谱 | 第130-132页 |
4.6.4 小尺度衰落 | 第132-133页 |
4.6.5 时延扩展 | 第133-134页 |
4.6.6 角度域信道特征 | 第134-138页 |
4.6.7 信道参数互相关 | 第138-13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5 车对车网络动态时变信道建模 | 第142-164页 |
5.1 引言 | 第142-143页 |
5.2 相关工作综述 | 第143-144页 |
5.3 动态时变模型结构 | 第144-146页 |
5.4 车对车信道多径成分萃取及跟踪 | 第146-150页 |
5.4.1 多径信号空-时谱分析及萃取 | 第146-147页 |
5.4.2 动态多径信号生灭过程跟踪 | 第147-150页 |
5.5 车对车动态时变信道建模 | 第150-158页 |
5.5.1 广义平稳区间 | 第150页 |
5.5.2 多径信号生灭时间 | 第150-151页 |
5.5.3 多径信号数目 | 第151-153页 |
5.5.4 多径信号位置分布 | 第153-155页 |
5.5.5 多径信号初始功率 | 第155页 |
5.5.6 多径信号演变 | 第155-157页 |
5.5.7 多径信号小尺度衰落特征 | 第157-158页 |
5.6 车对车时变模型动态仿真及验证 | 第158-162页 |
5.6.1 动态模型仿真步骤 | 第158-161页 |
5.6.2 模型性能验证 | 第161-1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64-168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64-16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4-1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