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40页 |
1.1 邻菲啰啉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1.1 邻菲啰啉(phen)配合物的研究 | 第13-17页 |
1.1.2 二吡啶[3,2-d:2',3'-f]喹喔啉(Dpq)配合物的研究 | 第17-22页 |
1.2 Abpt配合物的研究 | 第22-26页 |
1.3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与设计 | 第26-27页 |
1.3.1 常规溶液反应法 | 第26页 |
1.3.2 扩散法 | 第26-27页 |
1.3.3 水热法 | 第27页 |
1.3.4 溶剂热法 | 第27页 |
1.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0页 |
2 基于二吡啶[3,2-d:2',3'-f]喹喔啉(Dpq)配体的银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40-60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2.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40-41页 |
2.2.2 二吡啶[3,2-d:2',3'-f]喹喔啉(Dpq)的合成与表征 | 第41页 |
2.2.3 配合物1和2的合成 | 第41-42页 |
2.2.4 银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42页 |
2.2.5 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2.3.1 配合物1和2的合成 | 第42-44页 |
2.3.2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2.3.3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2.3.4 配合物1和2的紫外光谱 | 第48-49页 |
2.3.5 配合物1和2的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49-52页 |
2.3.6 配合物1和2的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 第52页 |
2.3.7 配合物1和2的热性质分析 | 第52-54页 |
2.4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3 基于二吡啶[3,2-d:2',3'-f]喹喔啉(Dpq)配体的铜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60-82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3.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60-61页 |
3.2.2 二吡啶[3,2-d:2',3'-f]喹喔啉(Dpq)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页 |
3.2.3 配合物3-5的合成 | 第61-62页 |
3.2.4 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62页 |
3.2.5 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7页 |
3.3.1 配合物3-5的合成 | 第62-64页 |
3.3.2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3.3.3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66-67页 |
3.3.4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67-69页 |
3.3.5 配合物3-5的紫外光谱 | 第69-71页 |
3.3.6 配合物3-5的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71-74页 |
3.3.7 配合物3-5的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 第74-75页 |
3.3.8 配合物3-5的热性质分析 | 第75-77页 |
3.4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4 基于4,4'-联吡啶配体的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82-94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4.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82页 |
4.2.2 配聚物6的合成 | 第82-83页 |
4.2.3 银配聚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83页 |
4.2.4 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8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0页 |
4.3.1 配聚物6的合成 | 第83-85页 |
4.3.2 配聚物6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85-87页 |
4.3.3 配聚物6的紫外光谱 | 第87页 |
4.3.4 配聚物6的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87-88页 |
4.3.5 配聚物6的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 第88-89页 |
4.3.6 配聚物6的热性质分析 | 第89-90页 |
4.4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5 基于邻菲啰啉配体的W/S/Cu簇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94-108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4-97页 |
5.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94-95页 |
5.2.2 簇合物7和8的合成 | 第95页 |
5.2.3 簇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95-97页 |
5.2.4 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4页 |
5.3.1 簇合物7和8的合成 | 第97页 |
5.3.2 簇合物7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97-99页 |
5.3.3 簇合物8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99-101页 |
5.3.4 簇合物7和8的紫外光谱 | 第101-102页 |
5.3.5 簇合物7的基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102-103页 |
5.3.6 簇合物7和8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 第103-104页 |
5.4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6 基于abpt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08-125页 |
6.1 引言 | 第10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8-110页 |
6.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108页 |
6.2.2 配体3-abpt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8-109页 |
6.2.3 配体4-abpt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9页 |
6.2.4 配聚物9-11的合成 | 第109-110页 |
6.3 配聚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110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1页 |
6.4.1 配聚物9-11的合成 | 第110页 |
6.4.2 配聚物9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10-114页 |
6.4.3 配聚物10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14-116页 |
6.4.4 配聚物11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16-118页 |
6.4.5 配聚物9-11的紫外光谱 | 第118-120页 |
6.4.6 配聚物9-11的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 第120-121页 |
6.5 结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7 基于苯并咪唑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25-136页 |
7.1 引言 | 第125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25-126页 |
7.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125页 |
7.2.2 配合物12和13的合成 | 第125-126页 |
7.2.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126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3页 |
7.3.1 配合物12-13的合成 | 第126页 |
7.3.2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26-130页 |
7.3.3 配合物13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30-131页 |
7.3.4 配合物12和13的紫外光谱 | 第131-132页 |
7.3.5 配合物12和13的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 第132-133页 |
7.4 结论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6-137页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7页 |
8.3 展望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