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

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流动机理的CFD-DEM耦合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术语表第12-17页
目录第17-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43页
    摘要第20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气固两相流动的分类第21-22页
    1.3 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的研究方法第22-24页
    1.4 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的计算方法第24-32页
    1.5 稠密气固两相流计算研究趋势第32-35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3页
第二章 气固两相流动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第43-77页
    摘要第43页
    2.1 气相运动控制方程第43-46页
    2.2 固相运动控制方程第46-48页
    2.3 气固两相耦合子模型第48-58页
    2.4 气固两相耦合数值算法第58-68页
    2.5 固相颗粒尺度特性的统计第68-73页
    2.6 本章小结第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第三章 三维鼓泡流化床内气固传热及耗散特性研究第77-112页
    摘要第77页
    3.1 引言第77-81页
    3.2 模拟工况第81-83页
    3.3 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第83-88页
    3.4 固相耗散特性第88-92页
    3.5 固相湍动特性第92-95页
    3.6 固相混合特性第95-100页
    3.7 固相传热特性第100-102页
    3.8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2页
第四章 三维鼓泡流化床内单根埋管传热机理研究第112-132页
    摘要第112页
    4.1 引言第112-115页
    4.2 模拟工况第115-117页
    4.3 瞬态气固流动特性第117-119页
    4.4 气固时均特性分析第119-121页
    4.5 瞬态传热特性第121-123页
    4.6 管壁周向传热系数分布第123-126页
    4.7 表观气速对埋管换热的影响第126-127页
    4.8 本章小结第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2页
第五章 管束对三维鼓泡床内气固流动及磨损特性影响的研究第132-158页
    摘要第132页
    5.1 引言第132-134页
    5.2 模拟工况第134-137页
    5.3 气固流动特性第137-140页
    5.4 统计时间和床层厚度对时均特性的影响第140-142页
    5.5 气泡优先运动路径第142-143页
    5.6 管束存在对气固时均特性分布的影响第143-145页
    5.7 管束存在对颗粒混合的影响第145-148页
    5.8 管束存在对颗粒耗散的影响第148-149页
    5.9 管排方式对埋管磨损特性的影响第149-152页
    5.10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8页
第六章 三维喷动流化床固相输运特性研究第158-197页
    摘要第158页
    6.1 引言第158-161页
    6.2 计算模拟工况第161-164页
    6.3 固相运动及模型验证第164-168页
    6.4 空隙率及通量分布第168-169页
    6.5 喷动区边界特征第169-172页
    6.6 颗粒混合特性及参数影响第172-174页
    6.7 颗粒循环时间分布及参数影响第174-177页
    6.8 颗粒停留特性及参数影响第177-179页
    6.9 颗粒在三个区域内停留特性第179-181页
    6.10 固相局部停留特性第181-185页
    6.11 固相耗散特性研究第185-190页
        6.11.1 固相水平局部耗散特性第185-187页
        6.11.2 固相轴向局部耗散特性第187页
        6.11.3 固相系统耗散特性第187-190页
        6.11.4 运行参数对固相耗散的影响第190页
    6.12 本章小结第190-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197页
第七章 实验室尺度带隔板双体矩形截面狭缝喷动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第197-221页
    摘要第197页
    7.1 引言第197-200页
    7.2 模拟研究工况第200-202页
    7.3 模型验证第202-203页
    7.4 双体喷动床颗粒流动特性第203-205页
    7.5 气相时均流动特性第205-208页
    7.6 固相时均分布特性第208-212页
    7.7 喷动-环隙区相互作用特性第212-214页
    7.8 隔板安置对腔室间作用的影响第214-215页
    7.9 本章小结第215-216页
    参考文献第216-221页
第八章 内循环床固相循环、停留及耗散特性研究第221-253页
    摘要第221页
    8.1 引言第221-225页
    8.2 模拟工况第225-228页
        8.2.1 三维内循环床模拟及设置第225-226页
        8.2.2 不同设计参数下内循环床模拟第226-228页
    8.3 气泡及颗粒运动特性第228-232页
    8.4 固相循环及停留特性第232-237页
    8.5 固相局部停留特性第237-240页
    8.6 操作和设计参数对固相停留时间影响第240-242页
    8.7 固相耗散特性第242-245页
    8.8 操作和设计参数对固相耗散特性的影响第245-247页
    8.9 本章小结第247-249页
    参考文献第249-253页
第九章 双侧返料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第253-302页
    摘要第253页
    9.1 引言第253-262页
        9.1.1 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第254-259页
        9.1.2 外循环构件内气固流动特性第259页
        9.1.3 循环床单个部件内气固流动的数值模拟第259-261页
        9.1.4 循环床内全循环的数值模拟研究第261-262页
    9.2 模拟工况第262-265页
    9.3 循环床内宏观气固特性分析第265-272页
    9.4 提升管内气固分布特性第272-276页
    9.5 提升管内固相运动颗粒尺度分析第276-279页
    9.6 双侧回料对循环床内气固流动改善分析第279-282页
    9.7 旋风分离器内气固流动及其颗粒尺度信息第282-287页
    9.8 料腿及返料阀内气固运动第287-289页
    9.9 本章小结第289-291页
    参考文献第291-302页
第十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302-306页
    摘要第302页
    10.1 全文总结第302-305页
    10.2 工作展望第305-306页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第306-309页

论文共3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险废物焚烧厂二恶英排放的环境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下一篇:发动机与变速箱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及NVH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