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的研究 | 第11-16页 |
1.1.1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的结构 | 第11-12页 |
1.1.2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的生物功能 | 第12-16页 |
1.2 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1 重组干扰素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2 重组蓝藻抗病毒蛋白-N 的研究 | 第17页 |
1.2.3 重组白介素-2 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4 重组蛋白开发新技术 | 第18页 |
1.3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病原相关性研究 | 第18-21页 |
1.3.1 MBL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 第19页 |
1.3.2 MBL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19-20页 |
1.3.3 MBL 与绵羊支原体肺炎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不同个体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后免疫因子变化规律 | 第22-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2 结果 | 第22-24页 |
2.2.1 血清中 TNF-α、IFN-γ、补体 C1、C3 检测结果 | 第22-24页 |
2.3 讨论 | 第24-25页 |
2.4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后绵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变化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26-3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试验动物 | 第26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6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 结果 | 第27-29页 |
3.2.1 ELISA 标准曲线 | 第27页 |
3.2.2 攻毒效果及临床实验观察结果 | 第27-28页 |
3.2.3 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 第28页 |
3.2.4 MBL 与 MO 关系的验证 | 第28-29页 |
3.3 讨论 | 第29-30页 |
3.4 结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重组、天然绵羊 MBL 的制备 | 第31-3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4.2.1 绵羊血清 MBL 的提取 | 第32-33页 |
4.2.2 重组表达载体 pPIC9K-MBL 的双酶切鉴定 | 第33页 |
4.2.3 重组菌株 GS115/pPIC9K-MBL 的鉴定 | 第33-34页 |
4.2.4 重组菌株 GS115/pPIC9K-MBL 表达产物的 SDS-PAGE 分析 | 第34页 |
4.3 讨论 | 第34-35页 |
4.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五章 MBL 在细胞、个体中对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36-4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5.2.1 感染 MO 的 16HBE 生长情况 | 第38-40页 |
5.2.2 MBL 对 16HBE 细胞分泌 TNF-α、IL-2 的影响 | 第40-42页 |
5.2.3 MBL 对个体中 TNF-α、IL-2 水平的影响 | 第42-44页 |
5.3 讨论 | 第44-45页 |
5.4 结论 | 第45-46页 |
全文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