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液态碳氢燃料点火强化技术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2.1 引导火焰点火 | 第13-14页 |
1.2.2 热射流点火 | 第14-15页 |
1.2.3 辅助雍塞点火 | 第15-16页 |
1.2.4 其他点火辅助措施 | 第16-18页 |
1.3 不同环境下火花塞强迫点火模型综述 | 第18-2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数值模拟方法 | 第22-34页 |
2.1 试验系统 | 第22-26页 |
2.1.1 直连式试验台 | 第22页 |
2.1.2 空气加热器 | 第22-23页 |
2.1.3 超声速燃烧室模型 | 第23-25页 |
2.1.4 管路供应系统 | 第25页 |
2.1.5 测量与观测系统 | 第25-26页 |
2.2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 第26-33页 |
2.2.1 流动控制方程 | 第26-29页 |
2.2.2 物理模型 | 第29-32页 |
2.2.3 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点火前燃烧室流场数值模拟与观测 | 第34-49页 |
3.1 燃烧室二维冷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第34-39页 |
3.1.1 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3.1.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3.2 燃烧室三维冷流燃料喷注混合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44页 |
3.2.1 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3.2.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3.3 均匀背景强光下煤油液雾分布 | 第44-48页 |
3.3.1 凹腔上游横向喷注 | 第44-45页 |
3.3.2 凹腔前壁面水平顺流喷注 | 第45页 |
3.3.3 凹腔底壁垂直喷注 | 第45-47页 |
3.3.4 凹腔后壁面水平逆流喷注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常温煤油燃料火花塞直接点火过程 | 第49-67页 |
4.1 凹腔内火花塞直接点火失效模式分析 | 第49-50页 |
4.2 点火位置对初始火核传播发展路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4.2.1 火花塞位于凹腔后部时初始火核传播发展路径 | 第51页 |
4.2.2 火花塞位于凹腔中部时初始火核传播发展路径 | 第51-52页 |
4.3 煤油喷注方案对点火性能影响分析 | 第52-66页 |
4.3.1 凹腔上游横向喷注 | 第52-55页 |
4.3.2 凹腔前壁面水平顺流喷注 | 第55-58页 |
4.3.3 凹腔底壁垂直喷注 | 第58-64页 |
4.3.4 凹腔后壁面水平逆流喷注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煤油引导火焰引燃大流量煤油下的火焰接力过程 | 第67-87页 |
5.1 凹腔前壁面水平顺流喷注引导火焰下的火焰接力过程 | 第68-74页 |
5.2 凹腔底壁垂直喷注引导火焰下的火焰接力过程 | 第74-83页 |
5.2.1 凹腔底壁位置A喷注 | 第75-79页 |
5.2.2 凹腔底壁位置B喷注 | 第79-83页 |
5.3 发动机大流量煤油壁面喷注火花塞直接点火过程 | 第83-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束语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