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阴极强化挥发性氯代脂肪烃还原分解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挥发性氯代烃的性质及危害第10-11页
        1.1.2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的污染途径第11-12页
        1.1.3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污染现状第12页
    1.2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去除方法第12-16页
        1.2.1 物理法第12-13页
        1.2.2 化学法第13-14页
        1.2.3 热处理技术第14-15页
        1.2.4 生物法第15-16页
    1.3 生物电化学系统第16-21页
        1.3.1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发展第16-17页
        1.3.2 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难降解污染物的研究第17-19页
        1.3.3 生物电化学去除重金属第19-20页
        1.3.4 生物电化学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0-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21-23页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页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1.4.3 主要技术路线图第22-23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30页
    2.1 实验装置与仪器第23-24页
    2.2 实验试剂、材料及其预处理第24-25页
        2.2.1 实验试剂及菌源第24页
        2.2.2 培养基营养元素配方第24页
        2.2.3 生物阴极催化VCHs还原脱氯所需阴阳极液第24-25页
        2.2.4 材料预处理第25页
    2.3 化学检测方法第25-26页
    2.4 循环伏安特性分析第26页
    2.5 生物膜观察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26-28页
        2.5.1 电镜扫描第26-27页
        2.5.2 Miseq高通量测序第27-28页
    2.6 计算方法第28-30页
        2.6.1 电路电流第28页
        2.6.2 TCE/PCE降解率和产物转化率计算第28页
        2.6.3 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第28-30页
第3章 阴极电位对生物阴极还原分解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影响第30-42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生物电化学反应器的接种和运行第30-32页
        3.2.1 反应器启动阶段生物阴极对VCHs的还原脱氯效能第31-32页
        3.2.2 反应器启动阶段电路中电流变化情况第32页
    3.3 不同阴极电位生物阴极系统还原分解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第32-37页
        3.3.1 稳定运行阶段生物阴极强化VCHs还原分解情况第32-34页
        3.3.2 稳定运行阶段生物阴极系统电流变化情况分析第34页
        3.3.3 生物阴极促进VCHs还原分解产物分析第34-36页
        3.3.4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还原分解路径第36-37页
    3.4 非生物阴极和开路生物阴极系统还原分解VCHS规律第37-38页
        3.4.1 非生物阴极系统VCHs分解情况第37页
        3.4.2 开路生物阴极系统VCHs分解情况第37-38页
    3.5 生物阴极电化学活性分析第38-39页
    3.6 阴极作为唯一电子供体还原分解VCHS第39-41页
    3.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碳源对生物阴极还原分解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影响第42-50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的启动第42-44页
    4.3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系统PCE降解情况第44-45页
    4.4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系统电流变化情况第45-47页
    4.5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系统PCE产物生成情况第47-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阴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第50-67页
    5.1 引言第50-51页
    5.2 不同阴极电位阴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第51-60页
        5.2.1 阴极生物膜表面形态特征第51页
        5.2.2 阴极生物膜菌落结构组成第51-59页
        5.2.3 基因功能预测第59-60页
    5.3 不同碳源阴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第60-65页
        5.3.1 阴极生物膜菌门水平分析第60-61页
        5.3.2 阴极生物膜菌纲水平分析第61-63页
        5.3.3 阴极生物膜菌属水平分析第63-64页
        5.3.4 阴极生物膜功能菌属分析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6-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丙烯酰胺对微絮凝—超滤过程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I-ASM1的CASS工艺活性污泥法数学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