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挥发性氯代烃的性质及危害 | 第10-11页 |
1.1.2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的污染途径 | 第11-12页 |
1.1.3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2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去除方法 | 第12-16页 |
1.2.1 物理法 | 第12-13页 |
1.2.2 化学法 | 第13-14页 |
1.2.3 热处理技术 | 第14-15页 |
1.2.4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3 生物电化学系统 | 第16-21页 |
1.3.1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2 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难降解污染物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3 生物电化学去除重金属 | 第19-20页 |
1.3.4 生物电化学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3 主要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试剂、材料及其预处理 | 第24-25页 |
2.2.1 实验试剂及菌源 | 第24页 |
2.2.2 培养基营养元素配方 | 第24页 |
2.2.3 生物阴极催化VCHs还原脱氯所需阴阳极液 | 第24-25页 |
2.2.4 材料预处理 | 第25页 |
2.3 化学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2.4 循环伏安特性分析 | 第26页 |
2.5 生物膜观察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2.5.1 电镜扫描 | 第26-27页 |
2.5.2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27-28页 |
2.6 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2.6.1 电路电流 | 第28页 |
2.6.2 TCE/PCE降解率和产物转化率计算 | 第28页 |
2.6.3 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 | 第28-30页 |
第3章 阴极电位对生物阴极还原分解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影响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生物电化学反应器的接种和运行 | 第30-32页 |
3.2.1 反应器启动阶段生物阴极对VCHs的还原脱氯效能 | 第31-32页 |
3.2.2 反应器启动阶段电路中电流变化情况 | 第32页 |
3.3 不同阴极电位生物阴极系统还原分解挥发性氯代脂肪烃 | 第32-37页 |
3.3.1 稳定运行阶段生物阴极强化VCHs还原分解情况 | 第32-34页 |
3.3.2 稳定运行阶段生物阴极系统电流变化情况分析 | 第34页 |
3.3.3 生物阴极促进VCHs还原分解产物分析 | 第34-36页 |
3.3.4 挥发性氯代脂肪烃还原分解路径 | 第36-37页 |
3.4 非生物阴极和开路生物阴极系统还原分解VCHS规律 | 第37-38页 |
3.4.1 非生物阴极系统VCHs分解情况 | 第37页 |
3.4.2 开路生物阴极系统VCHs分解情况 | 第37-38页 |
3.5 生物阴极电化学活性分析 | 第38-39页 |
3.6 阴极作为唯一电子供体还原分解VCHS | 第39-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碳源对生物阴极还原分解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影响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的启动 | 第42-44页 |
4.3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系统PCE降解情况 | 第44-45页 |
4.4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系统电流变化情况 | 第45-47页 |
4.5 不同碳源生物阴极系统PCE产物生成情况 | 第47-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阴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 | 第50-67页 |
5.1 引言 | 第50-51页 |
5.2 不同阴极电位阴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 | 第51-60页 |
5.2.1 阴极生物膜表面形态特征 | 第51页 |
5.2.2 阴极生物膜菌落结构组成 | 第51-59页 |
5.2.3 基因功能预测 | 第59-60页 |
5.3 不同碳源阴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 | 第60-65页 |
5.3.1 阴极生物膜菌门水平分析 | 第60-61页 |
5.3.2 阴极生物膜菌纲水平分析 | 第61-63页 |
5.3.3 阴极生物膜菌属水平分析 | 第63-64页 |
5.3.4 阴极生物膜功能菌属分析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