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课题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土地利用含义 | 第12页 |
1.2.2 国外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关联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关联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外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关联性研究总结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选择及课题来源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20页 |
1.5.2 课题来源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 第22-34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2.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 第23页 |
2.1.3 气象条件 | 第23页 |
2.1.4 水文水系状况 | 第23-25页 |
2.2 社会环境概况 | 第25页 |
2.3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 第25-31页 |
2.3.1 土地利用现状卫星图获取 | 第26页 |
2.3.2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 第26-28页 |
2.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3 山地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特征 | 第34-48页 |
3.1 监测点位的设置 | 第34-35页 |
3.2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2.1 监测指标的选取 | 第35页 |
3.2.2 监测方法的选取 | 第35-36页 |
3.3 监测时间确定 | 第36-37页 |
3.4 水质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37-39页 |
3.5 山地城市河流水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3.5.1 相关性分析原理 | 第39-40页 |
3.5.2 河流水质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3.6 山地城市河流污染源分析 | 第41-45页 |
3.6.1 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原理 | 第42-43页 |
3.6.2 龙景湖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 第43-44页 |
3.6.3 赵家溪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 第44-45页 |
3.6.4 龙景湖流域总污染负荷估算 | 第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4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响应关系 | 第48-64页 |
4.1 流域内不同空间尺度确定及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 | 第48-51页 |
4.1.1 流域内不同空间尺度确定 | 第48-50页 |
4.1.2 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 | 第50-51页 |
4.2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冗余(RDA)分析 | 第51-59页 |
4.2.1 冗余分析(RDA)方法的选择 | 第51-52页 |
4.2.2 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相关性的RDA分析 | 第52-58页 |
4.2.3 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的解释度分析 | 第58-59页 |
4.3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响应模型 | 第59-62页 |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4.3.2 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指标最佳响应模型 | 第60-62页 |
4.3.3 最佳响应模型验证 | 第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山地城市土地利用优化 | 第64-74页 |
5.1 龙景湖流域2020规划用地下的河流水质预测 | 第64-67页 |
5.1.1 龙景湖流域2020年规划用地情况 | 第64-65页 |
5.1.2 龙景湖流域水质预测 | 第65-67页 |
5.2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优化措施 | 第67-72页 |
5.2.1 龙景湖流域土地利用数量优化 | 第67-70页 |
5.2.2 龙景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优化 | 第70-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4-78页 |
6.1 结论 | 第74-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 | 第8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