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调研对象目录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1.2 绿色住宅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1.1.3 重庆地区绿色住宅的推广与发展 | 第18-19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 研究对象和范畴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3.2 研究范畴 | 第21-2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9-3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31-32页 |
2 绿色住宅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54页 |
2.1 传统建筑的绿色生态观 | 第32-34页 |
2.1.1 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 第32-33页 |
2.1.2 适宜气候的空间观 | 第33-34页 |
2.1.3 可持续的建造观 | 第34页 |
2.2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设计策略 | 第34-41页 |
2.2.1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气候环境特征 | 第35-36页 |
2.2.2 规划用地设计策略 | 第36-38页 |
2.2.3 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 第38-40页 |
2.2.4 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 第40-41页 |
2.3 重庆传统住宅绿色设计思路 | 第41-44页 |
2.3.1 依山傍水的布局形式 | 第41-42页 |
2.3.2 因地制宜的空间形态 | 第42-43页 |
2.3.3 低技术策略的构造模式 | 第43-44页 |
2.4 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研究 | 第44-51页 |
2.4.1 国外基于住宅的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 第44-48页 |
2.4.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沿革 | 第48-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3 重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设计目标及现状调研 | 第54-94页 |
3.1 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设计目标及设计内容 | 第54-60页 |
3.1.1 重庆《生态小区技术规程》设计阶段建筑专业相关条文梳理 | 第54-55页 |
3.1.2 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设计目标及设计内容 | 第55-60页 |
3.2 重庆生态小区现状调研及分析总结 | 第60-91页 |
3.2.1 重庆生态小区现状调研相关问题预研究 | 第60-63页 |
3.2.2 重庆·国奥村(一期)生态小区调研分析 | 第63-72页 |
3.2.3 金科·阳光小镇(五期)生态小区调研分析 | 第72-80页 |
3.2.4 金科·阳光小镇(六期)生态小区调研分析 | 第80-89页 |
3.2.5 重庆生态小区调研总结 | 第89-9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4 重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策略 | 第94-142页 |
4.1 绿色住宅设计思路 | 第94-97页 |
4.1.1 绿色住宅设计原则 | 第95-96页 |
4.1.2 绿色住宅设计过程与方法 | 第96-97页 |
4.2 适应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 | 第97-116页 |
4.2.1 统筹的用地规划 | 第98-101页 |
4.2.2 高效的交通组织 | 第101-104页 |
4.2.3 集约的场地利用 | 第104-107页 |
4.2.4 合理的建筑布局 | 第107-114页 |
4.2.5 小结 | 第114-116页 |
4.3 结合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 第116-129页 |
4.3.1 适宜的建筑空间优化 | 第116-123页 |
4.3.2 可调节的建筑外围护设计 | 第123-128页 |
4.3.3 小结 | 第128-129页 |
4.4 调节微气候的生态景观设计 | 第129-137页 |
4.4.1 多样的绿化设计 | 第130-133页 |
4.4.2 高效的水资源利用 | 第133-135页 |
4.4.3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第135-136页 |
4.4.4 小结 | 第136-137页 |
4.5 时代技术背景下的设计思路 | 第137-140页 |
4.5.1 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的绿色住宅设计 | 第137-138页 |
4.5.2 BIM技术手段下的绿色住宅设计 | 第138页 |
4.5.3 生态小区智能化设计 | 第138-1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5 结语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5.1 本文结语 | 第142-143页 |
5.2 本文局限及尚需展开的工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附录 | 第150-15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0-151页 |
B. 附表 | 第151-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