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与近现代重庆主城建筑演变(1891-1960)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6-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借鉴第16页
        1.1.2 重庆西洋建筑独特的文化资源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1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及其传播研究第19-20页
        1.3.3 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发展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4 建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现状第21页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21-25页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21-24页
        1.4.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5-28页
        1.5.1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5.2 研究框架第27-28页
2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概述第28-56页
    2.1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亚洲地区的传播第28-42页
        2.1.1 新古典主义产生的背景第28-30页
        2.1.2 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演变第30-34页
        2.1.3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欧洲地区的传播第34-39页
        2.1.4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亚洲地区的传播第39-42页
    2.2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长江沿岸地区的传播第42-54页
        2.2.1 近代以前西方建筑形式的传入第42-43页
        2.2.2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大力传播第43-48页
        2.2.3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长江沿岸地区的传播第48-52页
        2.2.4 西方新古典主义与中国新古典主义第52-54页
    2.3 小结第54-56页
3 19世纪中叶以来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第56-80页
    3.1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背景第56-62页
        3.1.1 社会背景第56-58页
        3.1.2 经济背景第58-60页
        3.1.3 文化背景第60-62页
    3.2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途径第62-73页
        3.2.1 教会传教渠道第62-64页
        3.2.2 通商贸易渠道第64-66页
        3.2.3 民间传播渠道第66-68页
        3.2.4 官方传播渠道第68-69页
        3.2.5 专业技术渠道第69-73页
        3.2.6 小结第73页
    3.3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特点第73-79页
        3.3.1 传播方式第73-75页
        3.3.2 传播的主要推动力第75页
        3.3.3 与重庆传统建筑文化的互动第75-77页
        3.3.4 传播过程:与近代建筑发展历程相统一第77-79页
    3.4 小结第79-80页
4 前期(1891-1929):文化接触与简单移植阶段第80-126页
    4.1 前期文化传播与建筑发展的背景第80-82页
        4.1.1 文化传播背景第80-81页
        4.1.2 前期重庆城市缓慢发展第81-82页
    4.2 重庆建筑类型的丰富第82-95页
        4.2.1 洋行建筑与外国领事馆的出现第82-87页
        4.2.2 教堂建筑的发展第87-91页
        4.2.3 教会学堂与医院的发展第91-95页
    4.3 建筑样式的发展第95-103页
        4.3.1 重庆传统建筑样式继续发展第95-98页
        4.3.2 殖民式建筑样式的兴盛第98-101页
        4.3.3 中西折衷式的出现第101-103页
    4.4 建筑技术的发展第103-110页
        4.4.1 重庆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第104-105页
        4.4.2 砖木混合结构的成熟第105-108页
        4.4.3 桁架式木屋架的运用第108-110页
    4.5 建筑装饰的发展第110-116页
        4.5.1 重庆传统建筑装饰第110-111页
        4.5.2 西方古典建筑装饰的引入第111-116页
    4.6 典型案例分析第116-124页
        4.6.1 法国领事馆第116-119页
        4.6.2 法国仁爱堂第119-124页
    4.7 小结第124-126页
5 中期(1929-1949):文化选择与融合阶段第126-176页
    5.1 中期文化传播与建筑发展的背景第126-128页
        5.1.1 文化传播背景第126-127页
        5.1.2 中期重庆城市快速发展第127-128页
    5.2 中式“新古典主义”的探索第128-141页
        5.2.1 建筑空间的探索第128-133页
        5.2.2 立面样式的模仿第133-136页
        5.2.3 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第136-140页
        5.2.4 对中式“新古典主义”的反思第140-141页
    5.3 建筑的多元化发展第141-156页
        5.3.1 多元的建筑类型第141-146页
        5.3.2 中西折衷式建筑的大力发展第146-147页
        5.3.3 现代建筑的探索第147-150页
        5.3.4 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发展第150-152页
        5.3.5 建筑装饰的成熟第152-156页
    5.4 重庆建筑教育的大力发展第156-160页
        5.4.1 学院式建筑教育(“鲍扎”体系)的影响第156-158页
        5.4.2 重庆建筑教育的发展第158-160页
    5.5 典型实例第160-174页
        5.5.1 举人楼第160-165页
        5.5.2 重庆交通银行旧址第165-169页
        5.5.3 蒋介石行营第169-174页
    5.6 小结第174-176页
6 末期(1949-1960):苏联“新古典主义”的余热第176-194页
    6.1 末期文化传播与建筑发展的背景第176-178页
        6.1.1 文化传播背景第176-178页
        6.1.2 末期重庆城市发展背景第178页
    6.2 “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第178-186页
        6.2.1 苏联“新古典主义”对建筑界的影响第178-180页
        6.2.2 重庆“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第180-185页
        6.2.3 重庆苏式建筑的特色第185-186页
    6.3 典型实例第186-192页
        6.3.1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1951)第186-189页
        6.3.2 西南民政部办公楼(1952-1953)第189-192页
    6.4 小结第192-194页
7 结语第194-202页
致谢第202-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08页
附录第208-243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08-209页
    B.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传入重庆线路图第209-210页
    C. 重庆主城区现存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主要近代建筑分布图第210-214页
    D. 调研资料整理第214-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典型室内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与人群暴露风险评估
下一篇: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