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编码调制技术 | 第16-17页 |
1.2 同步技术发展 | 第17-18页 |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8页 |
1.4 行文内容和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BICM系统中的同步模型 | 第20-30页 |
2.1 BICM的系统模型 | 第20-21页 |
2.2 LDPC码编、译码器 | 第21-23页 |
2.3 BICM容量 | 第23-26页 |
2.4 同步检测和译码结构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载波相位同步 | 第30-44页 |
3.1 载波相位同步技术 | 第30页 |
3.2 非迭代载波相位同步 | 第30-36页 |
3.2.1 无编码辅助下的最大似然载波相位同步 | 第30-34页 |
3.2.2 独特字辅助下载波相位的同步 | 第34-36页 |
3.3 迭代载波相位同步 | 第36-43页 |
3.3.1 LDPC译码软信息辅助下的迭代载波相位同步 | 第36-38页 |
3.3.2 码辅助下的最大似然载波相位同步 | 第38-41页 |
3.3.3 基于锁相环的载波相位同步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符号定时同步 | 第44-62页 |
4.1 符号定时同步技术 | 第44-50页 |
4.2 迭代定时同步 | 第50-56页 |
4.2.1 加窗定时器算法 | 第50-53页 |
4.2.2 M&M定时误差检测 | 第53-56页 |
4.3 非迭代符号定时恢复 | 第56-58页 |
4.4 联合同步方案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